• 东南网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澳大利亚频道 >  八闽乡音
泉州城里的木偶工匠:愿用一生传承创新
分享到:
2016-05-01 08:38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兰楚文
林聪鹏在工作室内创作(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尚昊 摄

新华社福州4月30日电(记者尚昊 乔本孝)初夏的泉州,刺桐满目葱郁。走过拥有千年历史的西街,目光随着开元寺双塔游移,木偶雕刻师傅林聪鹏数步转入沿途皆是闽南红砖厝的通政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西街上人来人往,云屋千家,通政巷内却静得出奇,只能偶然听到几声鸟叫,泉州木偶剧团即坐落于此。林聪鹏走进剧团三楼一间只有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收拾完毕,伏在木桌上雕刻木偶头像,木桌的凹陷处散落着一层零碎的木屑。

从16岁进入剧团开始,现今52岁的林聪鹏已经雕过上千个木偶头,它们有的走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有的走进上海世博会的展区,有的下南洋、赴欧美,却无一例外,都是从这座简陋的工作室出发的。

木偶戏是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汉代,在唐代随中原河洛移民进入泉州。这一文化在中国北方逐渐衰落,却在泉州延续了千年。2006年,泉州木偶艺术被列为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颗小小的木偶雕刻,栩栩如生,承载着中国唐宋以来的雕刻、造型、绘画和彩塑工艺,少年时代的林聪鹏为此着迷不已。出身于手工艺工匠世家的林聪鹏,祖父和父亲分别是泉州著名的银饰雕刻师和纸扎艺人,12岁那年,林聪鹏跟着兄长开始学习木偶雕刻。

刚刚拿起刻刀的少年,完全没有力气推动刻刀,只能用胸部抵住刻刀底端,用肩膀带动手腕来推动。初入木偶雕刻行业的他,受伤是家常便饭,一不留意便会划破手掌,胸部和肩部的淤青更是经久不消。

仅仅如何拿刻刀这项功夫,林聪鹏便学习了三四年的时间。如今,在林聪鹏的手下,几把基础的刻刀就能完成机关复杂的作品,轨迹、力度和律动的变化游刃有余。

初胚、定形、细刻、磨光、粉彩、定妆、配饰……木偶的雕刻有一套严密的程序,近十道工序缺一不可。林聪鹏的案头,摆放着一组木雕,简略地展示木偶雕刻的诞生过程。

“每一刀都是我自己亲手刻下去的。”林聪鹏说。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缓慢而精确,每一刀下去都应当慎之又慎,一只眼睛刻歪了,一个作品也就废了。

木偶戏《四将开台》曾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登场;木偶戏《古艺新姿活傀儡》拿遍海内外木偶界大奖,并应邀在联合国进行表演;木偶戏《赵氏孤儿》获文化部多项文华大奖……30多年与木头、刻刀为伴的日子过去了,林聪鹏已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了。

“傀儡戏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林聪鹏说。在他看来,木偶雕刻离不开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离不开千百年间先人的传承。西来意、周冕号、江加走、黄奕缺……提起这些泉州历史上著名的木偶雕刻作坊或工匠,林聪鹏如数家珍。

他牢记着先人的教导,守着木偶雕刻行当的“规矩”。多年来,在雕刻材料上,他只选择质轻、耐湿的樟木,“木纹是交叉的,不会变形开裂”。

然而,林聪鹏心里也清楚地明白,要想让木偶戏在现代的社会中得到发展,继承的基础上还要打破前人的窠臼、有所创新,要用自己的刻刀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

藤黄、银朱、辰砂、佛青——这是林聪鹏刚刚工作时为木偶进行粉彩上色的矿物材料,而如今,在他的探索和尝试下,这些矿物材料已经被油漆所取代。“油漆干得更快,不容易掉色脱落,色泽也更加鲜亮。”林聪鹏说。

“传统的木偶会比较小,因为是近距离观看的。现在,人们大多是在剧场观看的,距离较远,因此木偶的眼睛要做得大点。”林聪鹏说,“此外,还要多研究现代人的审美,满足公众的需要。”他不断地尝试着木偶雕刻的新可能,甚至将影视作品《潜伏》搬上木偶戏的舞台,以孙红雷和姚晨为原型设计的木偶惟妙惟肖、广受好评。

有时候,林聪鹏的创作甚至不为登台表演,只为实现天马行空的创意、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林聪鹏喜欢神鬼题材,总是在闲暇的时间思考如何为木偶设置复杂的机关,一道机关的诞生,往往要花费他几年的时间。不过,看着自己案头可以弹出眼珠、吐出舌头的木偶头罗汉和可以发光闪亮的木偶头二郎神,他还是笑言一切都值得。

在林聪鹏变得小气名气的同时,当地不少企业也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够主持设计木偶玩具推向市场,林聪鹏无一例外都回绝了。在他看来,批量化的工厂复制生产和流水线会使木偶失去原本的价值,木偶的独特性和其生命力会因此而丧失。在快速前进的社会里,他更想慢一点并有所坚持。

“这是一个很慢很细致的工作,快不得,我还是希望能做个工匠,坐得住,有些耐心。”林聪鹏说。他依旧记得,曾几何时,泉州城的木偶雕刻艺人不计其数,雕刻技术也是中国之最;而如今,整个泉州城和他一样的熟练木偶手艺人,已经掰掰手指就能数得过来了,从业三十多年来,他也仅仅只招收过一个徒弟。

“现在老了,眼睛花了,画木偶头的眉毛、眼线都会比较吃力。”林聪鹏坦言难捱时光的流逝,不过,他并不担心后继无人。今年,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成为了他的第二个徒弟,她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木偶戏班,未来的时间里,将和她的同学们一道,承载起木偶戏发扬繁荣的任务。

“傀儡”是木偶的别名,不过,在林聪鹏看来,一个个“傀儡”仿佛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五官的移位或聚散,体现的都是不同的个性,雕刻的过程就是赋予木偶生命的过程,也是与生命对话的过程。

这辈子雕刻了多少木偶,还能再雕刻多少木偶——对此,林聪鹏并不清楚,也并不在意。“我的梦想是有更多的人将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并有所创新。”林聪鹏说。(完)

林聪鹏的工作室案头摆放着一组木雕,简略地展示木偶雕刻的创作过程(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尚昊 摄
林聪鹏在工作室内创作(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尚昊 摄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