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绣即漳州刺绣,起源于明代,与漳纱、漳绒同为漳州织造史上著名的三大工艺,其在中国织造史上的地位仅次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漳绣底料用真丝织品,绣线用真丝线和银金线,针法有70余种,其中空心打籽绣和凸金绣是漳绣特技。2009年,漳绣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华网福州4月30日电(刘丰)今日上午,漳州木偶戏、畲族山歌、惠安女舞蹈等节目在福建省非遗博览苑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看。从今日起至5月2日,福建省艺术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妙手生花——闽贵传统刺绣展”,免费对游客开放。
展览以闽贵两省传统刺绣为主线,通过现场制作和展演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贵州苗族刺绣、福建畲族刺绣、闽绣、漳绣精湛的制作技艺。期间还穿插畲族服饰、惠安女服饰、畲族山歌、漳州木偶戏表演,让游客直观地感受闽贵传统服饰中的审美文化及人文内涵。
据介绍,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挖掘两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和刺绣技艺,展示丝路沿线省区灿烂的民族服饰文化和多彩的民俗风情,促进闽贵两省的非遗交流与合作。
活动现场,身穿苗族刺绣盛装的4名绣娘吸引了大批求合影的游客。前来参加展演的贵州绣娘张婕介绍,苗族刺绣手法丰富,仅自己身上的衣服就运用了破线绣、锁边绣、堆绣、编绣、挑纱绣等多种手法,一套盛装光刺绣就要花上半年到一年。
张婕说,如今,传统的苗族刺绣还运用到挎包、桌旗、挂件等产品上,走进了现代生活。
漳州布袋戏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主要有“福春”、“福兴”和“牡丹亭”三个流派。布袋木偶是用五指操纵木偶进行的表演,既能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表现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是一种具有高超技艺、精美造型和独特风格的木偶剧种。2006年漳州市木偶剧团的布袋木偶戏和木偶头雕刻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苗族刺绣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典故传说,如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皆为《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