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AU INDEX

张冬梅:带客家山歌走出国门,扬客家文化传播海外
——专访闽西客家山歌传承人张冬梅

2016-12-11 17:33 来源:东南网澳大利亚站 责任编辑:黄艺

视频:张冬梅接受东南网澳大利亚站记者采访

《土楼回响》澳大利亚巡演期间,张冬梅接受东南网澳大利亚站记者采访

东南网澳大利亚12月11日讯(本网记者 林佳慧)2016年12月6日,福建省交响乐团携《土楼回响》赴澳大利亚巡演。在三场演出中,每到《土楼回响》的第二乐章《海上之舟》,身着客家传统服饰,手持竹板打着拍子,站在舞台上的张冬梅,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用她清亮婉转的歌声征服了现场的观众,为南半球的听众献上了一曲余音绕梁、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

作为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歌大赛优秀演唱奖获得者的张冬梅,出生在客家山歌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福建永定土楼。客家山歌一路伴随张冬梅成长,成为她生活和事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李老师推荐了我,与其他几位山歌演唱者一起唱给郑教授和其他几位教授听,特别荣幸被选上了,就一起参加了土楼巡演的活动。”师承于“中国闽西山歌王”李天生的张冬梅说,自己非常荣幸能继续将客家山歌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说起客家山歌,它其实是传承已久的中国民歌的一种载体,只不过是用客家方言来演唱。”张冬梅告诉记者,客家山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它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既传承了《诗经》传统的风格,又受到了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从中原带过来的山歌,是客家人在田间地头劳动时候的一种娱乐方式。当年的人们在劳作时大声哼唱山歌,既能缓解劳动的疲乏,也能鼓励自己增添自信,同时还可以驱赶出没于山头间的野生猛兽。”张冬梅介绍起客家山歌来滔滔不绝,言语中充满了对客家文化的敬意。

“《土楼回响》的每一场演出都令我十分感动。郑小瑛教授今年都87岁的高龄了,但她登上指挥台的时候,激情依旧如同壮年,她和她的团队配合默契,每次工作起来那股认真、专注的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学习。”提到《土楼回响》巡演,张冬梅无不感慨地赞叹道。观众们的掌声是对张冬梅最大的鼓舞,尽管整场演奏会属于她的时间只有短短不到3分钟,但她说:“每一次在海外的演出,观众们能通过我的演唱,听到用来自家乡的方言、熟悉的腔调唱出的思乡之情,他们能感觉到家就在身边,那我就很开心了。”

现在的张冬梅,已然成为客家山歌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传承人。尽管获得了许多奖项,也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和艺术家们的一致好评,张冬梅始终保持着谦逊平和的心态,和时刻学习的精神,每次上场前,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保证自己的演出水准。

“其实土楼人民是很早之前的中原人民迁徙到南方的,客居他乡因此被称为客家人。”张冬梅介绍说,“很多移民到其他国家的中国人,也是客居异国他乡,他们也都是客家人。这种情感是互通的,因此当客家文化走出国门落地海外的时候,才能引起这么多的共鸣。”在张冬梅眼中,《土楼回响》是一部具有强大精神,能够振奋人心的交响乐。“它有一股凝聚力,不仅结合了中西方音乐的特色,还将这股强大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平民百姓都能听得懂,能感同身受的交响乐。同时这也是有我们中国特色的交响乐,这部曲子就是要告诉世界,现在的中国也有这样一批优秀的交响乐团,也有能把中国特色写进交响乐曲中的优秀作曲家。”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交响乐令张冬梅感到非常自豪。

张冬梅为了继续推广传承这样“阳春白雪,和者日众”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坚定地努力着。

张冬梅在交响音诗《土楼回响》的第二乐章《海上之舟》中为现场观众演唱客家山歌。

张冬梅身着客家传统服饰,手持竹板打着拍子,演唱客家山歌。

张冬梅上场演出前对着墙练声,调整自己的状态。

演出结束后,张冬梅与郑小瑛教授同台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