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AU INDEX

这些年,各界“诺奖”上的中国身影

2017-02-14 09:2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韩子强

    13日,一则“中国水电拿下工程界‘诺贝尔奖’”的新闻刷爆网络。作为我国第二、世界第三大已建水电站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其因规模大、难度高,成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水电工程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全球大坝智能化建设的最高水准,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水电建设强劲的创新实力。因此,溪洛渡水电站毫无争议的获得素有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菲迪克2016年工程项目杰出奖”。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加深。这些年,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各界“诺奖”都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一起来梳理。

    ——诺贝尔奖

    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雨果奖(科幻界的诺贝尔奖)

    2015年,刘慈欣获雨果奖

    美国时间2015年8月22日,第73届雨果奖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会议中心正式揭晓,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The Three-Body Problem)第一部在全世界科幻迷的期待和见证中,摘下了最佳长篇小说奖的桂冠,创造了中国人和亚洲人的历史。《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刘慈欣创作于2006年至2010年的一部科幻小说,讲述了人类在地球毁灭之后向外太空寻求新生和保存文明的故事。>>

    2016年,郝景芳获雨果奖

    美国时间2016年8月20日,郝景芳的《北京折叠》获得了2016年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据介绍,郝景芳在《北京折叠》中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她笔下的北京是一个可以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她描写的故事大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日常,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的人情冷暖。

    ——冯·卡门奖(国际宇航界的诺贝尔奖)

    2014年,吴美蓉获冯·卡门奖

    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消息,北京时间2014年1月10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世界航天局长峰会上,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美蓉被授予冯·卡门奖,以表彰她50多年来对航天科技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为国际航天合作做出的突出贡献。她是国际宇航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航天科技专家。

    2011年,刘纪原获冯·卡门奖

    2011年10月2日,中国航天专家刘纪原获得了国际宇航科学院(IAA)授予的冯·卡门奖。这是中国专家首次获此殊荣。

    冯·卡门奖创立于1982年,是国际宇航科学界的最高奖项,被誉为“宇航科学诺贝尔奖”,每年仅授予一次一人,以表彰在航天科学技术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个人。

    —— 沃尔沃环境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

    2013年,秦大河获沃尔沃环境奖

    2013年10月21日,被誉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诺贝尔奖”--“沃尔沃环境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颁发,中国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博士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中国人。秦大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发表了超过170篇英文论文,以及230篇中文论文,为人类了解冰川进程做出巨大贡献。他曾多次参加和主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工作,也是我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的人。

    ——普利兹克建筑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2012年,王澍获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年5月25日,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49岁的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领取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该奖设立33年来首次有中国人获奖。普利兹克奖主要表彰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其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建筑师,每年颁发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