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AU INDEX

中医药文化:从孔子学院走向世界各地

2017-06-23 15:31 黄诗雅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柯彦宇

从左至右,侯百谦、李婕、曹凡和曹相东在北京语言大学一同参加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训。

 

国家汉办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共有51个国家的91所孔子学院开设了中医药课程,并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研讨、体验等活动。

据国家汉办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孔子学院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中医药文化通过多种形式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包括与国外院校合作开设中医专业和中医类汉语学分课程、组织同仁堂专家团队远赴各国孔子学院巡讲和编写中医药教材。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共有5088人在孔子学院里学习中医药课程,5万余人参加中医药讲座、研讨会等中医药文化活动。中医文化更是进入汉语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旨在满足海外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文化学习需求。

从不了解到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

比拉尔和纳飞斯来自巴基斯坦,正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课,他们认为学习中医药文化需要亲身体验。他们以中文课跟中医药文化课程作比较,认为语言可以通过课本学习,但是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需要学习理论并进行实践训练。

“因为学习中医药知识,只学理论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行相关实践才会掌握。”纳飞斯说,上中医药文化课的时候,老师会先示范各种中医疗法,例如针灸、拔罐和推拿,然后学生互相练习所学到的知识。

比拉尔和纳飞斯主修国际教育,他们原本对中医药文化没有认识,刚开始学习时偶尔会感到困难,不像学习其他学科那般轻松,然而他们认为只要不断练习,学习也并没那么困难。

日前,2017年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赴美国、保加利亚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的近300名学员参加了“中医基础·国粹经典”的中医理论实践学习活动,学生在经历6周的培训后,体会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侯百谦、曹相东、曹凡和李婕便是其中的学员,他们来自国内不同省份、不同学校,今年5月在北京语言大学相遇,一同参与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培训。通过学习中医药文化课程,增加了他们对中医的科学性的“自信心”。

曹凡形容中医药知识是靠实践一点一点积累而获得,是历史沉淀下来的财富:“通过学习,让我们认识到我国原来有这么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侯百谦也认为中医药文化课程让他发现中医药知识背后的科学根据,当他将来到国外教汉语,如果面对外国人的疑问或质疑时,会有自信跟他们解释。

纳飞斯(左)和比拉尔(右)在北京语言大学读中国文化课

 

透过日常生活传递中医药知识

对于汉语教师志愿者而言,学习中医药知识是培训的一部分,目的是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外国学生。

比拉尔和纳飞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医药文化。比如,他们会从学生的脸色诊断他们身体内的毛病,然后告诉他们解决的办法。比拉尔亦提出将来回到家乡教汉语时,可以邀请学生近距离指导和示范中医的治疗方法。

对将出发到美国和保加利亚教授汉语的侯百谦和曹相东而言,最大的困难并非了解了多少中医药知识,而是如何把了解到的知识传递出去。

曹相东认为,中医药知识需要花很长时间学习,再加上语言障碍,学习中医药文化有可能会让外国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最直观的展示也会是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在侯百谦和曹相东看来,生活现象和中西文化差异是传递中医药知识的合适切入点。曹相东的期末作业便以食疗为题,他并不向外国学生介绍中医的常用药材,其原因是如当归、枸杞这类药材在国外并不常见,而是介绍一些外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用到的食材,例如白萝卜和生姜,从中医角度介绍其药用价值。“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就蕴含着中医文化与知识。”曹相东说。

侯百谦也以茶道为例,说明中医药知识可以嵌在汉语课里。他指出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喜欢喝茶,然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茶是一种养生的饮品,因此汉语教师志愿者可以在教授茶道时,将中医的知识融会在里面。

新闻链接:

孔子学院开设的中医药课程

孔子学院开展的海外中医教学和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中医特色孔子学院发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优势,中方院校积极派出中医药专家学者,与国外院校合作开设中医专业和中医类汉语学分课程,或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共同培养中医专业本土人才。例如,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每年培养中医专业本硕学生近20名。韩国圆光大学孔子学院推动圆光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启动了本硕博人才培养项目。此外,各国孔子学院举办高端中医研讨会和讲座,促进人员交流和科研合作。与此同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材编写,努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校企合作。一些孔子学院还设立了“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馆”“中医养生中心”“养生堂”“中医药角”等,吸引当地民众亲身体验针灸、中草药识别、中药制作、耳穴疗法等多样的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