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安海石井书院 崇文重教仁义宽厚 家训传承遗泽后人
安海是“闽学开宗”之地,自古以来文脉相承,人才辈出。朱松、朱熹、朱在三代人都在安海留下了丰富的印迹。朱氏在安海倡学兴教,开堂授课,不仅带来了理学,促使安海文风兴盛。在这里,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朱柏庐所作的《朱子家训》深得民心,在它影响下,塑造了安海人崇文重教,仁义宽厚的品格。八百多年来,通过勤劳付出富裕起来的安海商贾,谨记家训,不忘家乡,通过筑桥、修路、兴教等善行义举反哺家乡,造福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子孙后代。
朱氏三代结缘安海 传播理学文风兴盛
安海,古称安平,建制始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至今已经有888年历史。安海人的文化根脉,就隐藏在这里的石井书院中。当年,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授课讲学。
书院为什么命名为“石井书院”?据《安海志·井》记载:安海古有一口井,在宋石泉门内往东而上,转水南门内昼锦坊前,北上至高处,再转西余十余步,井在屋畔,石盘为底,中泐一缝,泉中自出,清冽甘美,临海不咸,人以为奇,故称石井。南宋安海始设镇级建制,称“石井镇(清代复称安海镇)”,首任镇官朱松,后书院就以“石井书院”为名。书院前身是“鳌头精舍”,由当时的安海长者、著名慈善家黄护捐建修复,书院与泉山书院、小山书院、欧阳书院并称泉州“四大书院”。
步入书院,古韵书香氤氲其间。石井书院最早是按州郡学府的规格修建的,中间以大成殿为主轴,后殿为尊德堂,大成殿祭祀孔子以及朱松、朱熹父子,轴线两侧建有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个书斋。院内有杏坛、乐轩、庑舍,院前建有碑坊(毁于1575年前后)。书院经历百年风雨,目前只保留原本的祠堂部分。2008年晋江市政府进行修缮重修并恢复到原来三进院落。
书院和朱松、朱熹、朱在三代人的关系,还得从朱松说起。1130年,朱松到安海任镇官,他是位博识勉学的官员,工作之余,经常到鳌头精舍,向百姓传授文理之学,开启了安海的“闽宗文脉”。朱松离任20年后,他的儿子朱熹担任同安县主簿,因为两地相隔较近,朱熹常到安海寻访父亲老友,在鳌头精舍里谈论经义,阐释孔孟之道。朱熹的儿子朱在,于嘉定初任通判泉州,奉郡守邹应龙之命,负责修建石井书院的工作,将鳌头精舍扩建成书院的规制。朱氏祖孙三代结缘安海的文化现象,较为罕见。
石井书院不同于一般书院的启蒙教育,教育规格之高,已达大学水平,开堂授课的影响使得安海文风更盛,人才辈出,安海古代科举中进士者达一百多人。
时至今日,教育,仍是安海镇的重要名片。1928年,以陈清机为首的华人华侨会同安海诸乡贤发起创办养正中学。在陈清机的影响下,一大批安海华侨纷纷兴业办学,相继创办了灵水、可慕、培基、启惠等小学。1956年和1958年,又先后创办了安海侨中及灵水中学。这些学校的创办,为我国培养和输送了众多人才。
朱子家训弘扬传承 父子造桥善举感人
朱柏庐的《朱子家训》在这里深深影响着安海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524字的《朱子家训》,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
如今,在书院内东侧闽南古建筑回廊,《朱子家训》宣传展廊,丰富了石井书院内部常态化展出内容的深度。展览节选了《朱子家训》的部分精华,摘录原文及译文,结合安海文物古迹、传统习俗等独具风格的图片进行展示,是安海镇纪委精心打造的廉政文化宣传阵地,意在培育涵养个人美德与社会价值的源泉和活水,感染并影响更广泛的人群。
直到今天,朱熹题写的“善为传家宝,忍是积德门”的对联,还挂在书院的墙上。
善,即为善行,它可以凝聚一个家庭的精神力量。让当地人骄傲、世界上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梁式石桥——安平桥,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凝聚了一段接力造桥的善举。
安平桥的主要倡建者是僧祖派、僧智渊及黄护,主持续建完工者是时任泉州郡守的赵令衿等。相传,当年晋江安海镇和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面,有六七里宽,老百姓来往靠木舟搭渡,台风时海里潮水汹涌,过往船只往往难以幸免。当地商人黄护经常往来两岸,看到百姓们生活不便,在僧祖派、僧智渊的鼎力支持下,萌生了建桥的想法。然而,在那个缺乏石材、没有机械的年代,建桥用的每一块石梁,都要利用大船从海上的金门岛运来,最小的石梁有3吨,最大的石梁重达25吨,只能利用海水涨潮退潮的力量运送。整个工程进度慢,耗时久,造桥耗尽了黄护的精力,大桥还没有竣工时,黄护就去世了。在他弥留之际,不忘嘱咐儿子黄逸,一定要继续完成安平桥的建造。泉州郡守赵令衿负责续建安平桥,黄逸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倾其所有,发动其他村的人捐款。这段接力造桥的故事,感动了安海人民,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一座跨海的巨型桥梁修建完成,从此也有了“天下无桥长此桥”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