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AU INDEX

晋江安海石井书院:崇文重教仁义宽厚 家训传后人

2018-06-05 16:2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兰楚文

远渡重洋爱心接力 勤劳致富反哺家乡

在安海当地,与“善”有关的故事,也是一个个关于家风的故事。

清道光二十四年,准备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倪人俊,赶考路上看见路旁被遗弃的女婴,毅然放弃功名前途,把赶考路上所带的银两都拿出来,回到家乡,成立安海育婴堂。由于收养的孩子越来越多,日常开支加剧,倪人俊只好变卖家产,用以维持育婴堂的支出。夫人十分心疼,但倪人俊却坚持要把育婴堂办下去。

倪人俊远渡重洋,前往新加坡、菲律宾等地筹募经费,请求那里的华侨,帮助家乡的孩子们。当地华侨的善款,都要有人远渡重洋带回来,那时海上时常会遇到险恶的海盗,为此付出生命的事时有发生。一次次悲壮的海外募捐,让倪人俊饱受海上狂风巨浪的艰险。由于长期积劳成疾,他没能撑过人生的第47年。倪人俊临终时,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头,拼尽了全身的力气,说出一句遗言:“济世利人,办好育婴堂。”

遵循着先祖留下的遗训,倪氏家族的一代代后人,把心血倾注到了育婴堂中。1949年后,育婴堂改为公立,用以收养失去父母的孤儿和残障儿童。倪氏后人对孩子们的关心从没有中断过,每年都会向育婴堂捐钱捐物,如今,育婴堂里的孩子们许多都已经长大成人。

在安海古镇的临海处,那座近千年历史的白塔,既是安平桥的桥头堡,也是古时船舶出入海港的航标。在归乡的安海人心中,白塔就是家方向。

今年70岁的张世源,是一家小文具店的老板。儿时的张世源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爬到白塔上玩耍,在这里就可以看见安海的全景。2014年,一场强台风侵袭了安海,白塔严重受损,看着日渐残破的塔身,张世源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本本子,进价三毛二,售价四毛钱;一支铅笔,进价四毛三,售价五毛钱……经过和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张达斌商量后,决定把这些年做小买卖,省吃俭用才攒下来的100万元钱捐出来,作为修葺白塔的启动资金。“安海人都这样,不只我,五里桥和白塔,是安海儿女的情结。”

正是这样的情结,在改革开放之后,那些通过勤劳致富的安海商贾,在日用品、食品、机械、科技等领域成为行业翘楚后,不忘回报家乡,以自己的方式不断为家乡的发展助力,为家乡人民谋福利,为安海人民的生活添彩。

旅游攻略

桥有历史寺有宝 旧街藏着名小吃

来安海,可以到石井书院感受书香氛围,还可以去走走安平桥,到龙山寺逛一逛,拐到三里街,品尝当地特色小吃。

长达2255米的梁式石板桥安平桥,桥面全由5-11米长的石板铺设而成。正中的中亭上刻着一对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上联说的是安海龙山寺,下联说的,就是这座古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板桥。在安平桥头的游客接待中心,通过央视《记住乡愁》纪录片里的安海,这里的历史文化可以先睹为快。

瑞光塔,俗称“白塔”,安平桥附属建筑。其底基石砌,外形仿木构楼阁,内有旋梯而上,皆以白灰粉饰。五层矗立,六角飞檐,顶压宝葫芦,遂成船舶出入港湾的航标,威镇长桥。安海夙有结塔点灯的风俗,由是“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美好祝愿,成为古镇文化教育兴旺发达的象征。古代曾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广为流传。如今她与五里长桥一起构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长虹跨海”的壮美画卷。

安海龙山寺始建于汉朝,兴于隋朝,后经不断重建。唐宋以来,龙山寺的香火随着安平商贾及沿海百姓移民的足迹遍布海外。在东南亚、台湾等地尤其突出。寺中有三宝,寺中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相传取用原本庙前整株巨樟雕刻而成,手工精湛,举世无双;第二宝是龙山寺殿前一对青草石柱上雕刻的巨龙绕柱,栩栩如生,一双鳞甲相间的龙爪,分别捧出一磬一鼓,如用细铁条轻轻敲打,磬显磬声,鼓传鼓声,为闽南独特的石雕工艺杰作;第三宝是大殿有整板樟木大门扇,钟楼有整木凿空大鼓,系隋代制作。寺内外古木参天,芳草处处,景色迷人。

安海古老的“三里街”,留存着当年华侨回乡建立商行的痕迹。这条长三里、纵贯安海镇区的长街,是安海最繁华的传统农贸、商贸集市。许多老手工艺作坊、富有闽南特色的小吃食肆分布在三里街两旁。

说到小吃,不得不提到多次接受央视《乡土》《远方的家》等栏目组拍摄采访的以土笋冻、菜粿、捆蹄等为代表的安海名小吃。2016年初,央视著名主持人李佳明到安海采访,并在《综艺盛典》中介绍安海菜粿、土笋冻,安海特色美食声名远播。

泉州晚报记者 张君琳 通讯员 佘子艺 蔡荧莹 蔡路茜 /文 林劲峰/图(署名图片除外)

 

一日游指南

行程:可直接导航搜索兴安路安平桥景区

路线:安平桥景区→三里街→石井书院→龙山寺

安平桥景区:游客中心观影→品尝特色小吃→安平桥浮雕→白塔→超然亭→桥头堡→体验走桥→镇风塔→栖亭→中亭→石碑→观亭→楹联→泗洲神→不肯去石将军→界碑→郭沫若考察安平桥诗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闽南建筑→民俗体验区(博饼体验、攻炮城体验、捉鸭体验、品茶听讲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