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教育救国”的著名华侨陈光纯
编者按:在泉州,位于中山中路345号的陈光纯故居,为泉州最老的洋楼之一,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位于鲤城区学府路的陈光纯墓,是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是爱国华侨陈光纯先生诞辰165周年,陈光纯先生的外孙女吴伊望偕夫君蔡嘉源撰文,追忆陈光纯“教育救国”的传奇人生,缅怀先贤爱国爱乡精神。
陈光纯(1853-1924),南安梅山蓝园(今“官园”村)人,幼年随父移居菲律宾,后继父业,勤奋经营,逐步发展成为马尼拉市著名富商。陈光纯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更是个热盼祖国富强的爱国华侨。他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民国初年回归泉州兴办实业,倾尽心力办学育才,为救国救亡不懈奋斗。
参加同盟会 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
在菲经商期间,他亲身感受到外国殖民统治下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极力主张振兴实业,发展教育,随即在马尼拉创办一所华侨小学,培养华侨子女。
1894年“甲午战争”,清政府于1895年4月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亿两白银。《马关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民族灭亡的严重危机,极大地激起了包括陈光纯在内的爱国华侨对日本侵略者及西方列强的愤慨,痛恨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不惑之年的陈光纯慨然叹道:中国之落后,在于文化之落后;文化之落后,在于教育与科学的落后。只有发展教育,振兴实业,方能救国救民于水火。
19世纪末,美国在中美洲以武力从西班牙手中抢得古巴为其殖民地;1898年又在太平洋发动“美西战争”,从西班牙手中夺得菲律宾成为新殖民者。国际形势随强权而变化,让陈光纯痛感“弱肉强食,落后挨打”,更加坚定了教育救国、振兴实业的理念,于是他数度来往于马尼拉与泉州两地,同归侨、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会长蒋报策一道,于1911年创建泉州华侨公会,并于1915年就任该会第四届总理,积极谋划教育救国与振兴实业事宜。
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先生遍访华侨众多的东南亚国家,竭力宣传民主革命,主张推翻满清,建立中华。冀望救国救民于水火的陈光纯,由衷拥护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慷慨认购孙中山为筹措革命经费而发行的巨额公债,并动员侨社踊跃认购,以实际行动支持孙中山革命。
泉州第一家现代工厂和中山路的110多间店面
1911年,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的激励,陈光纯决心践行教育救国与振兴实业的主张,就在民国元年,将在菲律宾经商的巨额资本转回中国,在泉州购置大片土地,先后在鲤城中山路及花巷等地建屋110多幢,办学校、开店铺、设工厂,矢志发展教育与实业。
民国初期,泉州实业经济很少,陈光纯除了在中山北路开办多家食品店铺之外,重点投资开办一家卷烟厂,厂名叫“永康成”。该厂址在泉州花巷口中山路东侧,是一座钢混结构的三层高楼,面积3000多平方米,成为当时泉州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也是当时中山路第一座高层建筑。
夫妻女儿齐上阵 开办4所学校以启民智
明清之际,私塾遍及泉州城乡,以传播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陈光纯主张发展现代教育,与华侨富商洪明炭先生合作,在泉州创办第一所有数、理、化课程的“启明中学”,开启民智,照亮社会。陈光纯矢志不移地践行发展教育、振兴实业的宏愿,于1917年偕夫人魏理达毅然回国定居于泉州,成为民国初年回归泉州的首个华侨富商。与陈光纯夫妇同时回国定居的还有他们的三个女儿,长女陈慈义、三女陈淑美(陈甘敏)、四女陈淑玑。
1919年,“五四”运动风起云涌,陈光纯从学生爱国行动中看到中国天空露出了曙光,进一步点燃了办学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激情,他当即决定将刚刚落成的原本拟作住家的宏大住宅区,即现在花巷内30号红砖高楼改为校区,独力创办起“启明女校”。该校东与中山路沿街的商铺为邻,西邻旧时邮政局,北界奎霞巷,南临花巷口,为泉州有史以来专供女子求学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为办好这所“启明女校”,陈光纯将在福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三女儿陈淑美(陈甘敏)、四女儿陈淑玑安排在“启明女校”执教,并由其长女陈慈义担任学校的教务长,管理学校的教学工作。
“启明女校”的创办,在泉州城内外引起了不少涟漪,要求报名入学者络绎不绝。该校初始为完全小学,后为满足民众求学的殷切期望,先后增办了启明实习班、启明师范速成班,往后又增设启明初中部,继而增设启明国文专修院。学生成倍增长,学校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在泉州开元寺内准提禅寺内,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领导人许卓然、叶青眼等人于1910年创办的“西隅学堂”(后改称西隅小学),经济正陷入困境,请求陈光纯担任该校董事长,承担该校办学的全部经费,陈光纯慨然答应,并且在担任董事长期间,时常亲临该校督导,彰显其教育救国的坚定理念。
“五四”运动之后,大众求学的热情不断高涨,“启明女校”原来的校舍规模已经远不能适应办学的需求,深受青少年求学热情所鼓舞的陈光纯,又倾巨资在花巷许厝埕购买大片土地,将之建设成专供“启明女校”“启明国学专修学院”使用的新校区。拟建的新校区范围很广,土地面积有6000平方米,陈光纯不惜投资采用当时稀少而昂贵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久后在花巷许厝埕矗立的这座教学大楼,成为当时泉州城内最大、最高的标志性建筑。著名历史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张星烺,于1926年11月到泉州访古期间,曾登上该幢大楼,据其《泉州访古》一文所记:“三级高楼,巍峨入云,在全城中,实为第一,余等升至屋顶高台,远眺全城风景,尽在目中。”
陈光纯还在校区西侧购置一块地皮,建设一座欧洲“哥特式”尖顶的天主教堂,还有配套的修女楼。接着,陈光纯邀聘葡萄牙神父来布道,接受一批贫困而虔诚的女信徒住进修女楼,没多久,城乡天主教徒猛增。面对学校、教会双双呈现兴旺景象,天主教虔诚信徒陈光纯作出了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决定:将多年花巨资建设的新校区、新教学大楼及新建的天主教堂“三新”产权,全部捐献给泉州天主教会。泉州解放时,该新校区及教学大楼成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最初的办公用所。后来,市政府给予了天主教会经济补偿,然后翻建成泉州市政府办公大楼。市政府迁址后,现为鲤城区政府所在地。
把学校及天主教堂产权悉数献捐之后,为了继续办好“启明中学”“启明女校”“国学专修院”“西隅小学”等校,陈光纯经常奔走于泉州、马尼拉之间筹措办学经费。菲律宾华侨有感于陈光纯“教育救国”的巨大热情和成就,总是慷慨献捐,每趟筹募都如愿以偿。不幸的是,陈光纯于1924年到菲律宾马尼拉市筹款时,由于侨界热情高涨,筹募会议过于密集,陈公纯劳累过度,突患脑溢血而逝,享年72岁,后由马尼拉市移柩泉州,葬于泉州东北城郊顶埔执节宫东侧,即现今的泉州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蓝园陈光纯先生之墓”。
陈光纯逝世后,其夫人魏理达继承夫志,与长女陈慈义继续竭力襄助“启明女校”“国学专修院”“西隅小学”等校的办学经费,直到1931年,经济发生困难,“启明女校”“国学专修院”才不得不停办。1935年魏夫人病故,葬于陈光纯陵园。
功业长存 德泽流芳
每年清明节,陈光纯在泉州的后裔及我们家人均会前往献花祭扫,缅怀先贤功德。侨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陈光纯后裔也曾多次组团返乡拜谒,感其恩泽。
为继承陈光纯“教育救国”遗志,陈光纯的孙子陈国全先生在马尼拉王彬唐人街创办一家名为“新疆”的华文书店,并建一个印刷厂,为华人华侨提供中文书籍,并负责为全菲华侨中小学编印华文课本。中菲1976年建交之前,“新疆书店”是全菲律宾唯一的华文书店,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惮精竭力。
同时,为纪念先祖陈光纯之业绩,其后裔在马尼拉市“南安官园陈氏宗亲会”会址创设陈光纯图书馆,以纪念陈光纯践行“教育救国”之宏愿和早期在泉州发展实业之功绩,并成立“陈光纯基金会”。
实践证明,光靠教育与实业是不可能解救旧中国于水火的。但陈光纯倡导并力行兴教育、办实业以救国的精神是可歌可颂的,在当时华侨社会中也是广受褒扬的,虽然他们的宏愿最后落空了,但也发挥了启蒙和唤醒后人的作用。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陈光纯为之奔波数十年而未能实现的宿愿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陈光纯若看到他所期盼的繁荣富强的祖国已矗立于世界的东方,定会含笑于九泉的!(吴伊望 蔡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