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AU INDEX

漳州田头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水乡富美尝“甜头”

2018-07-17 09:50 卢金福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王亮

田头村闽南风格的建筑(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摄)

东南网7月16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古厝群傍水而建,红砖白墙……15日,记者走进漳州市龙海浮宫镇田头村,一个闽南特色小乡村跃然眼前,这得益于该村2014年以来实施的富美乡村创建工作。近年来,田头村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按照“闽南古风、生态水乡”的定位,大力整治村容村貌,15日当天村里还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共建“田头党校”,引领该村乡村振兴之路。

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 整治乡村环境

田头村位于九龙江南溪下游,村内拥有旖旎的自然风光和醇厚的人文景观,南宋时期的千年古刹云盖寺,随处可见的古厝群傍水而建,宽街窄巷意趣横生。这里自古也是重要的贸易纽带和战略要地。田头村一共12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村域总面积3.053 平方公里。

不过,田头村的生态曾到了严重的破坏,河岸边一座座菇房和猪圈让水乡变得杂乱不堪。田头村党支部喊出“水乡富起来,不能没有了水;有了钱毁家园,不能长久。”村里多次开动员会,党支部的号召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2014年开始,村里党员带头清猪圈、拆茅厕、腾土地、捐款物,把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了起来。

田头村有一条溪穿流而过(苏蔚豪 摄)

“以前的田头村有废塑料厂,多数是养猪场、加工螃蟹壳的作坊,是污染的源头,河道多年淤塞,根本养不出好虾。”田头村党委书记郭水发说,经过党员和群众共同努力,村里猪圈和菇房消失了,沿河近70座古厝修缮一新,岸边修建了闽南传统红砖走道、青石护栏,水乡重新焕发生机。在村里的郭氏古厝,还建有一座“归田居”,里面不仅陈列着许多有“古早味”的闽南器物,还有记录田头村优秀家风家训的书画、雕塑。

田头村闽南风格的建筑(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摄)

乡村变美丽,农民也随着富起来了,200多户虾农每年利润可达到3万多元,杨梅收入也日渐提升。因为和厦门近在咫尺,田头村大量村民到厦门务工、做生意,现在更多人留了下来为自己家乡振兴发展谋出路。目前,田头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8万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建设,田头村已经成为漳州市乃至福建省内的优秀“富美乡村”建设样板与示范村,还被评为2017年漳州市十大富美乡村榜首。

田头村景色(苏蔚豪 摄)

“在富美乡村创建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四个心:信心、真心、用心和齐心,在党员干部形成干事创业的氛围,同时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郭水发说,近年来,田头村党支部坚持聚力党建,形成了“支部核心、协会配合、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创建格局。田头村总人口4187人,党员就有154人,占村民总人数的3.7%。田头村党支部2016年被福建省委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年田头村党支部升格为了党委。

田头党校揭牌(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 摄)

探索校地党建合作 带动乡村升级发展

为了解决农村党建信息相对落后、理论知识学习与组织建设缺乏理论高度的难点问题,田头村还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共建“田头党校”,打造体现“以党建为龙头,引领田头村乡村振兴之路”的全国示范性文明幸福村。

7月16日,“田头党校”正式揭牌。记者看到,该党校就建在村里大社古厝群内,是一座闽南特色的党校基地,面积约有400平方米,党校包括新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室、党员宣誓室、党员教育培训室、党籍档案阅读室、田头党建乡情馆等场馆。

“党校将探讨和实践‘乡村书记进高校,高校书记下田头’的高校与乡村党建相结合相促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田头自然村党支部与高校党支部一对一党建+乡村振兴帮扶结对子的帮扶机制。”郭水发告诉记者,田头党校计划每年培训党员500人以上,基层党会党课活动每年不少于100场,其中省级以上活动每年不少于5场,争取举办全国性党建示范活动1-2场。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参观田头党校(东南网记者 卢金福摄)

当天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孙思惟为当地党员和村民解读了十九大报告,上了田头党校的第一课——“打造新时代党建工作,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范”。在课上提及,要以党建为源头引领田头的建设和发展,打造全国文明幸福村,使乡村振兴政策惠及村民,让田头尝到甜头。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党委副书记肖知亮表示,为构建校地党建共建助力乡村振兴的最佳结合点,双方研究决定,在党校建设、研习对接、支部对接、理论研究、社会实践、文化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具体通过共建党校、高校书记下田头宣传党的理论知识、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形式,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农村地区,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