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AU INDEX

中西方绘画交融创新拓展创作道路——专访彩墨荷花名家王明科

2018-09-08 20:43 孔令叶 徐婧 来源:东南网美国站 责任编辑:兰楚文
王明科接受东南网记者采访。

东南网澳大利亚9月7日讯(本网记者 孔令叶 实习记者 徐婧)本月8日,王明科画展在悉尼中华文化中心开幕。日前,记者对王明科进行专访,了解他作品创作心路历程,以及他对中华文化艺术真正走出囯门的认知和他如何从学习传统工笔画,跨跃成为一个彩墨画大家的历程。

王明科现旅居澳大利亚,现任澳大利亚画院院长、澳大利亚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等职位。他是张大千再传弟子、著名画家。1943年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得益于诸多名家亲授。毕业后又入门拜师学艺,师承中国工笔花鸟画一代宗师、美术教育家俞致贞、刘力上和田世光教授,其擅长工笔花鸟、人物,精研于工写彩墨画。

记者:什么样的契机让您选择了绘画?

王明科:我自幼喜爱绘画,画的东西总是比同龄人好得多。上小学时,迷上了模仿连环画,初中时就获得了市级美术展览奖,高中时开始求师问教,学习中国画。我的祖藉地,山东潍坊市是风筝名城和木版年画之乡,亦是郑板桥当年任县令的地方,受到家乡深厚文化艺术底蕴的影响,我从小就萌发了从事绘画行业的梦想。

高中毕业后,我决意报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即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时家境贫寒,只能四处求借路费盘缠,才终于与人结伴去了北京应试。当时的艺术院校召生既少又严格,报考的考生有数千名,但总共录取不足百人。幸运的是,我如愿以偿考入了自己渴望已久的艺术殿堂,从此,绘画艺术就成为了我终身的事业。数十年来,尽管历经艰难曲折,但是绘画艺术一直陪伴着我一路前行。

记者:有人说,选择做艺术家既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比如对自己作品永远的不满意,您能谈谈您创作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吗?

王明科:选择做艺术家是幸福的,当然也伴随着痛苦。我经常因为创作了比较满意的作品而兴奋,为绘画取得的成绩而欣慰,但也会因为作品创作不满意而心烦,尤其是会因为绘画作品没有取得阶段性的大突破而感到困扰。

绘画艺术是一种创造美、表现美的工作,画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有激情,要享受着如何表现美的过程,一旦作品获得观众的青睐和认可,这将是对画家最好的奖赏,也是画家内心最幸福的时刻。

绘画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脑力劳动,要取得成功绝非易事。首先应具备艺术天赋,还要有扎实的绘画基础,需要长期写生积累创作素材,要有丰富的阅历和文化修养,特别是要耐得住寂寞甚至艰难困苦,笔耕不辍,坚持长期创作,才有成才的可能。艺术家的成长经历绝非一帆风顺。

记者:您去过很多的国家,不同国家的文化对您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王明科:我最早学习的是中国传统国画,擅长工笔花鸟和人物,兼画写意画。由于专业及工作需要,我曾出访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地域的文化艺术、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丰富了我的阅历。1996年,我在美国波特兰、西雅图、洛杉矶等五个城市举行画展时,我一些尝试创新的绘画作品颇受美国朋友欢迎,很多白人前来购买,其中一位大学教授还专程从外地赶到波特兰市来看展,并且一次购买了三幅作品。

这次画展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一个中国画家,要如何让中华文化艺术真正走出囯门,让更多世界各地的朋友欣赏和接受。中国画是几千年的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绝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学习和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不断丰富自己,不断创新,才能真正让更多的人接受、喜爱。这促使我下决心迈向绘画的创新之路,也就是我从“工笔画——写意画——彩墨画”的变化历程。

图为王明科作画现场。

记者:您的画作独具一格,融入了中西方艺术手法,是什么让您产生了这种创新的灵感?

王明科:在近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中,那种西方构图布局形式,特别是西画技法的立体构成、空间透视、虚实关系、色彩、光影等,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想知道如果将西方绘画的某些优点吸收进中国画中会产生什么效果,所以我进行了这方面探索。

首先,利用我多次出访不同地域的机会,用不同的风景、花卉、动物等新的题材充实作品,避免了中国画作品题材的雷同化;其次,技法上,在保持中国画内涵的基础上,我力求避免作品形式与传统绘画千篇一律。我利用中国生宣纸、中国墨及颜色,在中国写意画、工笔画的基础上,吸收一些西画、装饰画的某些优势,或泼墨泼彩,或用洒脱飘逸的线条,在作品的主要部位精致渲染,衬托部分则抽象变幻,形成自己兼工带写,清新雅致,具有现代美感的独特风格。这种创新的彩墨画雅俗共赏,不仅获得了业界许多前辈艺术家的称赞与支持,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受到了境内外朋友的喜爱。

记者:荷花在您的作品中很具有代表性,当时怎么想到以荷花作为钻研对象?

王明科: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中,牡丹为富贵之花,梅、兰、竹、菊各领风骚,备受文人墨客青睞。荷花虽在文人画中也多见,被颂之为“出淤泥而不染”,但荷的形象多被描绘成残荷败叶。

我喜欢荷花并且多画荷,原因是:荷花的清气——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荷花的大气——形象大而贵美;荷花的佛性——中囯佛教中观音菩萨出现时,必有莲花座伴随。时代发展了,画残荷败叶已经不合时宜了,我所表现的荷花,具备欣欣向荣、生机勃勃之貌,具有清新脱俗之气,画作色彩明亮、具象与抽象互为运用,以适应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当然,我所创作的彩墨荷花,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求索的过程中。

记者:在您的作品中,除了有像荷花这种中国传统的题材,还有很多新的题材,比如像美洲松鼠等,怎么想到要去展现这些另类的题材?

王明科:在我的绘画作品中,除了中国传统题材之外,加拿大公园印象、夏威夷花卉、美国大峡谷、美洲水棉、东南亚热带兰、日本富士山、新西兰女王城、澳洲企鹅、蓝山、艾尔斯岩等诸多域外题材也颇多见。尤其我创作的美洲松鼠,亦是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1981年初,我出访美国、巴西、厄瓜多尔等美洲国家,经常发现在草地上、树木花丛中,有一种憨态活泼的松鼠,跳上跃下,十分可爱,我就迷上了这小家伙。自此以后,美洲松鼠不仅是我创作的素材,也成为了我30多年来不断改进和完善的主要作品之一。我画美洲松鼠,改变了前人画松鼠用枯笔描绘焦墨皱毛的形象,避开了鼠头尖咀的弱点,改为大笔水墨加淡彩高度概括夸张的画法,利用生宣纸的渗透性,自然形成毛绒绒的感觉,又将小猫小免的某些憨态萌姿溶于美洲松鼠的形象中,将美洲松鼠画出了个性化,因而广受欢迎。

记者:透过您的绘画作品可以感觉到,您画作中对于生命的生动描绘,和传统作品有时候要突出意象的感觉不太一样,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王明科: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意象,强调作品的精神内涵,绘画作品不仅要形似,更要注重神似。我在创作中,也会追求作品有意境,但不会为了追求意境而使作品过于空灵、虚幻,失去主题形象的生命力,会做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避免脱离中国画最本真的灵魂要素。

“世界万物皆有灵气”,动物、植物不仅有生命力、有共性,也各自有不同的个体特征,既便是山川河流,也会因为地质、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姿态。我们用绘画去表现这些主题时,一定要把握好主题的统一规律性和各自不同的个性,使主题呈现才会多彩多姿。尤其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才能使作品充满悠扬顿挫的丰富变化,更富有生命力!

记者:对于中澳之间在绘画艺术上的交流,您有什么期许吗?

王明科:我非常期待中澳之间在文化艺术上有更多的交流,一方面,中华文化艺术在这里不但可以传承,而且可以变得丰富,中国艺术家们可以吸收西方绘画技法和多元文化的优点,使作品得到进一步发展,更加充实;另一方面,澳大利亚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国家,有了中华文化的参与,将会更加丰富和发展多元文化。我认为,中澳文化艺术交流是充满生命力的。

王明科作品,《彩墨荷花》之一。
王明科作品,图为《澳洲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