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澳大利亚记者 张清菡
第一次认识张存润就看了他开车入库,动作利落,倒车前行都特别果断。漂亮的黑色奔驰停稳后,那个传说中的“潮爷”就下车了。大大的笑脸,映射着澳大利亚灿烂的阳光,匀称的身材,头戴棒球帽,他的人和车一样,整洁大方。
看他步伐轻盈的下车走过来,记者愣是没好意思猜他年龄,估摸着是五六十岁吧。聊天中,他话不是特别多,但爽朗的笑声贯穿全程,满口北方方言,倒没有什么“夹枪带棒”的英文,单从外表上也感觉不到他有常年生活在海外的痕迹。
不过当记者回想那些曾经看过的澳大利亚当地媒体对他的报道时,就反复提醒自己,不能被表象欺骗。
张存润展示公司制作样品。东南网澳大利亚记者 张清菡 摄
张存润,今年77岁高龄,可所有关于他的采访,以及涉及到的信息都是和他这个年龄不相称的内容,比如身手矫捷,喜欢滑冰,喜欢重机车,家里收藏了1000多台古董相机,懂服装,会造型.....这次当记者真有机会亲自和他本人面对面坐下聊天时,这个生活在澳大利亚30余年的“老炮儿”,在我们面前更具象了: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会画眉修脸,喜欢买衣服,衣服不熨不穿,指甲干净整洁;总是在行业内以最快速度更新机器;公司凡是有些危险的体力活,他都是自己上。
记者亲眼见到张存润本人后,感觉自己跟着“潮爷”走路上楼梯,都没有他那份精气神儿。然而真正让我们去采访他的原因是,他是个真正把生意做到澳大利亚主流社会的华人,是个低调又传奇的人物。他的广告招牌制作公司有一半以上客户是老外,80~90%是回头客,或老客推荐。悉尼那几家比较有名的店铺招牌,像金堂、东海,还有些外国人的店像Blackbird,亦或者是新开张的Biangbiang面、杨国福麻辣烫等都是在他家做的招牌。
换句话说,张存润和他的3D Signs公司在广告制作领域以良好的口碑,西人的制造态度和华人的制造技术,在悉尼家喻户晓。只要是招牌行业能做的他都可以做,包括所有立体字、打图、焊接、灯箱等等,甚至是特殊的材料,像铜、铁以及一些复杂的镂空雕花也完全不在话下。许多其他制作公司做不了的活,他都能给解决了。
良言家训,立身之本
张存润儿时家庭照。受访者提供
万事万物要追本溯源,方知因果关系。张存润原本家世显赫,爷爷是清末两广总督,哥哥是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他笑称,自己是家里“最没出息的人”了。然而,家族的遗传基因如此强大,虽然因为时代原因,张存润没能参加高考,但家族中做事认真、格局广大、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人生信条深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这些品质的传承,和知识多少没有关系,和地域中西也无相干,反而是会随着岁月的沉淀,不断被发扬和彰显。这些良好的家教称得上是一块“金子”,无论从事哪个行当,无论在哪个国家,只要有这块“金子”,这就有了立身之本。
30多年前,张存润在40多岁的不惑之年只身来到了异国他乡。虽然在语言上遇到了一点困难,但因为从小到大动手能力强、胆大心细、肯投入,张存润很快找了出路,拉来了几个人一起做装修。开始时候,他先是给华人做装修,第一个活是给客户客厅拆隔断。拆错承重墙的话房子就会整个垮掉,他特意打了通越洋电话给父亲,寻求帮助,在认真精确地计算过数据后,才开始动手施工。张存润说在澳期间,澳大利亚人做事的态度最让他印象深刻,他们工作仔细、做事有规矩,这教会了他很多。因此他对自己和工人的要求也是,“不怕慢,要用心做到最好,这样才能对得起顾客”。
做事要做到极致,这算是张存润家的遗传基因,他工作起来就是一个“拼命三郎”。他有一句“名言”是“一周工作八天”——早上起来四五点钟出门,晚上五六点回家,抓紧时间吃个饭,就开始用淘来的机器洗照片,手工放大照片,干到凌晨三四点钟,睡一会,就又出门干活了。做装修是体力活,累得他得了肩周炎,右手根本拿不了筷子,只能用左手拿勺子哆哆嗦嗦往嘴里送吃的,可他却说,最有效的肩周炎的治疗方法就是“接着干活”。有一次,张存润去给人房子刷漆,结果一下没站稳掉了下来,正好磕到下面的水缸上,断了3根肋骨,“简直疼得喘不了气”,但他只是忍着疼,找人借了20块钱回家,看了看医生,到药店买了块胶布一缠,第二天又继续去干活了。前段时间,他在工作时候又摔折了同一个地方,他也只吃了片止疼药,一天也没有休息,还在继续工作。
这还有个小插曲,张存润笑着提到,有次去医院,医生说他肋骨处有阴影担心是癌症,于是给他做了一系列的检查。他没想太多,隔天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最后还是医生打电话给他,问他怎么不去医院做复查,并告诉他那阴影是早年他摔伤后没及时治疗留下来的。
不计得失 与人为善
装修工作做了若干年之后,有了些积蓄的张存润成立了一家影楼,给别人拍了两三年的婚纱照,后来觉得自己不太适合,就从头开始,一个人做起了广告招牌生意。因为这个行业相对资金投入不高,比较容易上手,他就从买小的二手刻字机入手,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广告招牌生意。
从小到大,张存润的家庭教育都是无论如何不能亏欠别人。创业以来,张存润最害怕的不是自己赚不到钱,而是害怕付不起工资。他说:“你赚的钱不仅仅是你的钱,还有工人的钱和供应商的钱,只有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因此,即便他公司的员工数量从三两个慢慢增到现在的20人,公司一周的运转资金至少要2万美元,他也从来没有因为亏损而拖欠过员工工资。现在他的公司不仅有技术工人,还有自己的设计人员,做事严谨的他习惯于要从源头开始,步步把关,精益求精。
张存润与员工沟通。东南网澳大利亚记者 张清菡 摄
“不计得失,方得始终”张家这一家训张存润也一直铭记在心,也成了他公司的企业文化。他手里一直拿着两架手机,一架手机是用来赚钱的,一架是做免费服务的。他面对3类客人从不收费:朋友、学生、不赚钱的普通人。周围人有小孩过生日来打印东西,附近的学生来他的店里打印作业,他从来没有收取过一分钱,有时候客户嫌他公司价格贵,他还给介绍其他便宜的公司,只是一分钱一分货,客户总会明白谁更好,还是会回来找他。这也是为什么30多年来,客人一直愿意持续到他店里消费,与他继续合作,无论是质量、价格,服务态度还是他的人品,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永不停歇 追求完美的设备控
用“设备控”来形容张存润一点不为过,现在他的公司有着全悉尼最好最全的设备。一般店铺的广告招牌只有1年的保修,风吹雨淋颜色很快就掉光了,张存润觉得这不行,宁可费时费钱,买最好的设备,用最好的材料,也要给客户做5年保修。他说这样心里才踏实,出门看到自家做的招牌才不会臊得慌。
张存润在调试设备。东南网澳大利亚记者 张清菡 摄
其实,他很早以前就已经是一个“技术控”了,喜欢研究机器设备。80年代初时,摄影还是个新鲜事,他在天津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当医学摄影师,为了追求最好照片效果,研究所买的摄影设备是整个天津市最好的设备。如今,他收藏了大大小小1000多台相机,有数码相机、胶片机,最早的放映机、“干板式”摄像机、迷你打火机式照相机等等,摆满了整整一间屋子。张存润说,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没见过的,不管价格贵贱,他都想收藏起来。记者提到自己在学校有上关于Bolex胶片摄像机的课,他二话不说,立刻拿出一个同款说“拿着,随便用”,还说学校的老师同学想多了解一些相机知识,都可以去他那里看看。
张存润相机收藏(部分)。东南网澳大利亚记者 张清菡 摄
刚开始做招牌生意的时候,因为缺少资金,张存润都是买的二手设备,然后自己装、自己修。从唐人街把设备搬到自己家后院的过程中,因为机器太大太重搬不进去,张存润就不顾工人提醒说“装不了”,把机器全拆散,之后再自己把机器装了起来。后来为了工作省心,他只要赚了钱就会去买最新最先进的设备,跟供应商混得特别熟,看到样品就能知道机器的好坏,没人骗得了他。张存润说,澳大利亚普遍在技术、制作方面比中国落后20多年,所以他一直和国内保持密切联系,用着中国进口来的CNC刻字机,并且还会推荐国产机器给外国人,“得到老外夸奖以后,自己觉得脸上都有光,特别自豪。”
虽然张存润已经在国外生活了30多年了,但每次回国还是会有很多亲朋好友喜欢找他唠唠嗑、聊聊天。他说自己很开心听到每次回国朋友对他说“老张,你没变”,他觉得这是对他最大的称赞,他希望自己没有因为浮躁的社会变得骄傲自满,能一直保持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条。他笑着说:“我希望即使将来我不在了,别人也会说我口碑还行,说‘这中国大爷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