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斌在乡村戏台前排练。福建日报记者卞军凯 摄
每年出新戏,为业界树标杆
《龙台驸马》的成功,目前在民间职业剧团中并不普遍。事实上,艰难生存才是行业内大多数剧团的常态。
演员流失、观众萎缩、后继乏人……据了解,福州的闽剧民间职业剧团在最繁荣时超过200家,如今还活跃在演出市场的只有几十家。《龙台驸马》“男一号”游斌,也当过剧团老板,但仅经营了三年就放弃了。他说:“当老板每个月都要为30多万元的开销发愁,根本没精力演戏。”
尽管生存不易,海峡闽剧团依然坚持走精品之路,这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2016年,剧团获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优秀基层戏曲院团奖励;2017年,剧本《寒窑赋》获福建省地方戏曲扶持专项资金;2018年,创排的闽剧《黄勉斋》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
“这些扶持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巨大鼓舞和创作动力。”杨碧霞说,“现在剧团每年都要创排一两部新戏,而且创作上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看重思想性和艺术性。”
在今年8月举行的福州闽剧节上,该团新创闽剧《马江魂》举行了首演。这是第一部船政题材的闽剧,以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为背景,用普通官兵的视角讲述了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首演时,很多观众看哭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我们打磨提升后,正在加紧排练,明年1月将再次演出。”杨碧霞说。
从《龙台驸马》到《马江魂》,海峡闽剧团强调对本地历史文化的挖掘,结合自身贴近市场的优势,作品保持了一贯的“接地气”。“马尾区拥有船政文化、海丝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厚重,我们准备再创作一部以罗星塔、柳七娘为主题的闽剧,形成‘马尾三部曲’,希望都能打造成具有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佳作。”杨碧霞的话语中充满信心。
放眼闽剧界,业内专家认为,《龙台驸马》的“逆袭”很有典型意义。“这部戏观众喜欢,专家也认可,给戏剧人带来更多的启示——既要懂得观众的需要,又要抓好艺术精品创作。必须不断更新剧目,创新的步伐也可以大胆一些。”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林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