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AU INDEX

【90后看大佬】华社之光于风雨笃行中绽放 ——访华人服务社“大家长”、创社主席潘南弘

2016-08-19 13:32 林佳慧 来源:东南网澳大利亚站 责任编辑:林佳慧 黄艺

华人服务社创社主席潘南弘

【背景故事:年仅15岁,父亲便意外去世,全靠在母亲和姐姐的支持下只身赴澳留学;服兵役时意外受伤,造成第四节脊柱粉碎性骨折;为帮助照看离异家庭的孩子,而遇袭导致失明;一生经历如此艰难坎坷的潘南弘先生,却始终坚定地走在命运的前面。这位风雨中笃行的“大家长”带领着华人服务社走过创立的艰辛,跨过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风波,迈向如今成立35周年的稳定。“坚持”,是他的座右铭;“简单”,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勤力”,是他落到实处的行动;而“温暖”,则是他身边人对他的真实感受。】

坚持:源自责任感

今年是华人服务社35周岁的生日,这个最初只是为设立托儿服务而创建的非盈利合作社,如今已发展成为涵盖托儿服务、高龄护理服务、家居支援服务、就业培训服务、社区房屋服务以及提供中文学习和艺术教育的大型综合性多元服务机构。这家华人服务社,从1980年1月的筹备会议,到1981年3月8日以注册合作社的形式成立,再到2010年根据公司法成为不牟利机构,35年如一日地在为澳洲华人提供多方面的帮助,这份坚持的思想精神和不放弃的信念,正是小编在同创社主席潘南弘先生的交谈中,被其深深触动的一面。

华人服务社35周年庆慈善晚宴 潘南弘先生(中)与著名侨领林辉源先生(左一)

“如今想来,最困难的并不是起初的资金不足,也不是(与政府打交道)的经验不够,而是从头开始要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地方可以借鉴,全部都凭想象。”潘先生说。“包括当年为托儿服务申请多项政府拨款,从最开始讨论,到服务社成立一年半,托儿中心的拨款仍然没有着落,当时管理层好多人都灰心了。”这时的潘先生萌生了一个想法,服务社作为中介,帮助需要托儿服务的家庭,联系有资质提供服务的义工。消息传播出去后,不到4个月,申请服务的信笺从四面八方飘来。如此自发为社区服务的行为感动了政府部门,最终拨款获得批准,在唐人街侨青社提供的临时办公室里,聘请了第一名全职的工作人员,来帮忙处理这些事务。

在服务社以这样的方式运营了1年多,直到1984年,政府终于认定这个非盈利的机构是值得信赖的,重新审理了服务社的申请且最终批准。“我这个人呢,可能是性格使然吧,有种责任感,既然是决定要做的,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即便是要移交给下一个人,我也不希望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也许正是这份责任感,和潘先生的坚持,如今35周年的华人服务社,为社区为在澳华人提供多种便民的服务,也因此于2016年得到了全球仅有10家侨团才能获得的殊荣: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颁发的“华社之光”荣誉。

华人服务社高龄颐养院开幕典礼

勤力:“不要等,先做事”

“时间对我来说啊,就像以前快用完的铁皮牙膏,总能挤出点继续用。”从服务社创立至今,潘南弘先生一直在社内从事着不受薪金的工作,除了创会主席,还曾担任主席长达25年,最近8年担任义务执行董事。“我每天只需两餐粗茶淡饭,现在这样(失明后)去旅游也没什么意义,没有什么需要花费太多的地方。现在为服务社工作,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环顾潘先生在华人服务社的办公室,除了一整面墙的荣誉奖状和一柜子的会刊,办公桌前只有一部用于联系的电话和打印机。而他的手机,是仅有一块4平方厘米屏幕的诺基亚按键手机。每一个按键上,都贴着为方便视障病人使用的凸起按键,由于长年的使用,按键颜色都已变得斑驳。

华人服务社员2015年常年大会 资料图

在华人服务社创立之前,他曾是新南威尔士大学机械工程的助教。由于工作时间有弹性,大部分服务社的工作,都是他在业余时间主导和推进完成的。“申请托儿服务时吸取了经验,我明白要做成一件事,不要等,也不要轻易放弃,把能做的先推进,当机遇来临的时候,就能把握住。”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华人服务社在1985年到1995年,在垦思区先后接手了第六街上从44号到50号的物业,为之后的托儿服务中心,高龄活动中心以及服务社的办公室的建立,扎实了物业基础。

在恳思的华人服务社总部 资料图

在遇袭后,潘先生因受当时的董事会排挤,职务被暂停近2年。然而,他不为外界纷争所扰,很快重新站起来,不仅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了为失明患者研发的电脑语音收发系统,还利用自己曾在广播电台实习时学到的拼音系统,很快熟悉了电子邮件的收发和新闻的“阅读”。在从事服务社工作的这些年,潘先生说他学到了很多东西。“每一次在跟政府交涉,与业主协商,同银行谈判,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温暖:“出现问题时,他总会挡在前面”

“他经常凌晨3-4点给我回邮件,我有点搞不清他是没睡,还是已经起来工作了。”已经在华人服务社工作了5年的90后金融部门的Lilian这样告诉小编。“他一般只有跟人有约要谈事情,才会来公司。有一次我载他来公司上班,早上9点左右,他在我车里睡着了,那个时候真有点心疼他。”在Lilian口中,潘先生是一位温暖的“大家长”,“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对我们却很温和。他在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中,也为我们安排了多样化的培训课程,这点让我很感激。”对他的尊重,不仅仅来自他这些年为华人服务社的贡献,更是他35年义务劳动的坚持。“他涉猎广,喜欢接受新鲜事物,跟我们几乎没有代沟。”

而去年9月份才加入华人服务社这个大家庭的Caesar告诉小编,其实自己对潘先生是敬畏的。“其实他对工作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只是他从来不会呵责你,而是耐心地一步步引导你达到他想要的目标。”与潘先生同为工程学院出身的Caesar,对潘先生在对工作专业度上的要求更是感同身受。“他会很明确地指出,项目中一些很细节的问题,我有时候会有还在上大学的感觉。”Caesar笑着说。“但是,他是我们最可靠的大家长。”有一次,Caesar载潘先生回家,被后面的汽车追尾,“我来澳洲这么多年,遇到这事儿还是第一次,潘先生一直陪着我告诉我要怎么处理,事情解决的时候已经天黑了。那个时候,我真的很感动,如果没有他,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听说有人来采访潘先生,几位90后的华人服务社职员也争相向小编讲述他们跟潘先生的故事。“他是我的上司,却更像父亲,就好像风雨来临的时候,他总会挡在我们前面。”刚刚结束培训课程的张绳特地赶来,同小编分享他的故事。“最温暖我的,是一次产品商讨会,那个网页平台其实是我一手设计制作的,开会当天,我是最应该到场,向服务社领导们做汇报的。但是那天正好跟服务社安排的培训课有冲突,我走进会场的时候,潘先生听到我说话的声音,马上让我回去继续上培训课。”而担任潘先生的助手仅半个月的Robin则告诉小编,“他最喜欢跟我们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他希望我们在他的每一段故事里,都能学到有用的经验。”

澳洲主流报纸对潘南弘先生的报道 资料图

小编后记:当潘南弘先生的助手在他的每一个动作之前,都要预先告知他,物品的方位,和可能发生碰撞的危险;当潘先生在受访中不小心碰到采访话筒时,脸上露出孩子一样惊慌失措的表情;当他带着微笑用平稳的声音,讲述着每一段令人揪心的过往。经历了这些年的风雨,这位屹立不倒踽踽独行的华人服务社创会主席,用他坚持的信念,勤力的行动和“温暖”的人格魅力,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