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活动现场。(非洲《华侨周报》/沈铖贤 摄)
据非洲《华侨周报》报道,日前,环球广域传媒集团专业电影放映团队首次亮相坦桑尼亚巴萨巴节,与坦桑当地媒体和传媒机构联手现场放映影片,为坦桑人民献上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电影视听盛宴。
对于此次电影放映,环球广域集团和当地媒体同僚煞费苦心。要选有中国特色的电影,也要让坦桑尼亚老百姓看得懂;既要有大家喜闻乐见的功夫片,也要有深度的剧情片、纪录片;同时,还必须兼顾当地的文化传统,并且所选的片子应该积极向上。
对于中国电影,52岁的阿法耶大叔最喜欢和他的三个孩子一起看。大叔是坦桑尼亚当地一家关心儿童成长的NGO组织负责人,而他最关心的也是孩子们的观影感受。
阿法耶告诉记者,比起西方电影和坦桑电影,他更喜欢陪孩子们看中国电影。原因很简单,中国电影容易理解,而且积极向上。他说,中国电影的好处在于,不论是动作片、剧情片,还是纪录片,中国电影都有浓厚的文化元素内涵在其中。而在观看有关中国木雕的纪录片时,他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汲取这个遥远的东方古国的智慧,将来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坦桑尼亚人。
为了给观众一个完美的观影享受,环球广域传媒集团特地从中国引进了先进的电影放映仪和11平米的大银幕,再加上震撼的音响效果,所有在场的坦桑观众都是赞不绝口。甚至一些其他展位的参展商还特地过来询问。这时候,Made In China就成为自豪的资本。
场地坐满了观众就站着,丝毫不影响专注度。(非洲《华侨周报》/沈铖贤 摄)
穆兹是一位还在读书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学生。从农村走出来的他能进入坦桑尼亚最好的高校,一直是村里的骄傲。这次他和小伙伴一起到萨巴萨巴节开开眼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们很远就被震撼的电影音效吸引了过来。
作为一个追赶潮流的大学生,穆兹最喜欢看来自美国和中国的电影。但是他和很多坦桑的学生一样,交完学费之后,生活就会格外紧张,穆兹平时只能在学校的大电视上饱饱眼福,去影院看电影更成为了一种奢侈的享受。他回忆,上次在银幕上看电影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
像穆兹这样的想进电影院却进不起的坦桑尼亚老百姓不在少数。尽管如此,仍然不能阻挡他们对电影的热情。很多坦桑家庭会选择购买电视上的付费频道看电影,而费用根据选择的情况而定。不过,能在大银幕上看电影仍然是他们的希望。经过电影帐篷的观众都会踮起脚往里面观瞧,而当得知是免费观影的时候,马上迫不及待挤进去,想占个好位置。
阿里是一位44岁的卡里亚库商人,主要经营鞋子和服装生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都会看电影”。为了这个,他每个月要花3万先令(约90人民币)购买付费频道,这在当地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阿里说,他也希望经常能到电影院去看,但电影院相对他来说还是高档消费。他表示,如果能有类似这样的露天电影,他非常愿意前往观看,甚至花点小钱也很乐意。对阿里来说,出色的观影效果更为重要,在电视上看电影,总是觉得不够过瘾。
达市作为坦桑尼亚的经济中心,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已经是全国之最,但电影院还是屈指可数。而非洲很大一部分国家地区根本就没有电影院,也没有像上世纪中国那样的电影放映团队,人们根本就没有进过电影院,甚至连电影院这个词语都没有听过。在采访时,记者跟很多会说些英语的坦桑人提“Cinema”这个词时,都需要进行额外的解释。
26岁的达雅娜是一名穿着时尚的时装设计师。和这个年纪大部分的姑娘一样,她最爱看的电影类型是爱情片,而且对坦桑尼亚自己的影视作品情有独钟。
达雅娜坦言,她本人对电影并没有特别的爱好,但是每逢周末,她还是会选择和她的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对她来说,看电影是一个和朋友相聚的好方式。不过最近令她头疼的是,由于工作原因她搬了家,而住处离电影院非常的远。她表示,如果周末能有像今天这样的观影机会,能和朋友们在一起吃爆米花看电影,一定是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年轻人踮起脚看里面放什么电影。(非洲《华侨周报》/沈铖贤 摄)
根据粗略的估计,仅“萨巴萨巴节”一天,电影帐篷播出了5部中国电影,当地民众有三四千人观影,120平的场地内一直都是人满为患。孩子、老人、小情侣、一家人都会选择驻足观看。虽然是英文字幕,但他们仍然会跟着画面出神地观看,看到精彩处不约而同地欢呼。电影艺术真的是可以超越国界和语言的。
坦桑尼亚电影协会执行秘书菲索对中国电影在坦桑的放映表示大力支持。她谈到,坦桑尼亚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文化建设,但常常困于资金和技术的制约。中国是坦桑尼亚最好的朋友,中方如果能到坦桑尼亚,给广大民众播放电影,将为坦桑人民的文化生活增添丰富的色彩,也能带动坦桑尼亚电影事业的发展。
同时,菲索也中肯地提出建议,中国电影想要真正地让坦桑老百姓接受,就要更加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听取建议之后,此次放映的中国电影,如《英雄》、《大闹天宫》等,既有浓厚的中国元素,而画面和剧情方面也符合坦桑百姓的接受程度。特别是中国纪录片,专门配有斯瓦西里语的字幕,让原本陌生的内容更容易被坦桑民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