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 付强)刚刚过去的清明节,美籍华人黄灿盛了却了一桩心愿:人生第一次来到位于广东清远佛冈县的祖屋,焚香点烛、祭拜先人。
自上世纪初移民美国以后,黄灿盛的家族与中国再无联系。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多年前便有来华寻根的想法,却因不懂中文及缺乏线索迟迟无法如愿。
直到去年,在一家寻根服务机构的长期努力下,黄灿盛终于“锁定”了故乡所在。“感觉找到了归属感,”黄灿盛告诉中新社记者。
4月8日,中国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清明假日旅游市场信息显示,清明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1.01亿人次。图为4月6日,大批游客涌进南京中山陵参观。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对故乡的思念,是根植于华人血脉的“基因”。近年来,目睹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受益于愈发便利的出入境政策,越来越多海外华人来华寻根溯源。
但是,受资料匮乏、祖宅拆迁以及掌握情况的老辈逐渐故去等客观因素影响,加之自身中文水平有限、难以通过网络获得有效线索,海外华人的寻根之路难免遇阻。借助“外力”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帮助海外华人寻根,民间力量表现活跃。这其中,既有诸如“寻根引路人”郑国和等热心人士的义务付出,也有各种形式的“宗亲会”“同乡会”的穿针引线。而在最近几年,“私人订制”寻根服务的兴起,又为寻根者提供了新思路。
公开资料显示,在美国、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寻根公司存在已久,但鲜少涉足海外华人业务。盖因中国的居民信息很多散布民间,查找起来既需要当地人脉,又要求对中国文化与社会有较深理解,对国外公司而言难度较大。这就为华人寻根公司“入场”提供了机遇。
荷兰籍华人李伟汉是首批“尝鲜者”。作为一名标准的“香蕉人”,在成功找到自己的祖籍地后,李伟汉在北京经营起一家寻根公司,希望帮助更多海外华人解开“我从哪里来”的疑问。
相比于民间私人订制服务的“精耕细作”,各级涉侨单位则发挥资源和平台优势,从全局出发助力华人寻根,并注意创新工作形式,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由中国侨联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的“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下称‘平台’)”即是其中代表。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建立以谱牒方志为核心,囊括姓氏宗祠、宗亲社团、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侨商侨智和归侨侨眷等方面信息的海量数据库,建成集姓氏族谱查询、寻根谒祖服务、宗亲联谊互动、社团交流往来、商贸投资引导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自2016年1月启动以来,平台已征集族谱5200多册,侨情普查、侨村族谱数字化等工作有序推进。据悉,平台计划于今年底上线试运行,2020年基本建成。
泉州市侨联副主席王巧丽表示,“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平台既可为华人寻根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也能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华文化,唤起海外华人族群的根脉亲情,达到寻根、留根的目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