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水流慢慢泄去,大家惊讶地发现,漳州云洞岩西侧的长山水库底部出现庞大的古墓群。短短300多米范围内,分布30多座墓穴,从明清至民国,跨度近300年。令人惊奇的是,一处清康熙年间的墓穴,竟为两男一女合葬。
30多座古墓重见天日,从明清到民国,跨度近300年
从墓碑显示信息看,墓主多为云洞岩山脉附近的龙文、龙海、台商投资区一带人士。随着墓群重见天日,也勾起附近村民的回忆,这一带自古为风水宝地,是安葬的理想所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灌溉农田,这里被修成水库,墓穴淹没水中,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慢慢淡忘。
今日,漳州文保部门专家将现场查看,确定是否需要抢救性保护。墓葬主人多为附近龙文、龙海、台商投资区一带人士
墓葬主人多为附近龙文、龙海、台商投资区一带人士
重见天日
长山水库泄洪,库底现30多座古墓
长山水库位于龙文区蓝田镇龙池村,属于云洞岩山脉的西侧。漳州九龙江北溪、西溪分别绕山峦南北两侧而过,往东即是万松关,古时进入漳州,南下潮州,西进汀州的必经之处。
“我们是前几天把水库开闸放水的,因为之前养了不少鱼,需要把水泄了,才方便捞鱼”,承包水库的林先生称。
一边忙着捕鱼的工人说,水库大概三四年放水捕捞一次鱼,不过此前没有放得这么少,有露出部分墓碑,但大家都没有注意到库底下还有那么多墓葬。
海都记者在现场看到,长上水库环着一座小山,呈倒“V”字形,而墓葬区就分布在山脚下,呈带状分布,分布范围约有300余米。
昨日一些村民得知库底现出墓葬群后,也纷纷前往观看,“时间过去太久,大家都忘了水库底下还有那么多古墓”,一位村民称,“水库放水把鱼捞完后,又开始蓄水了,一般没事大家也不会下到库底区看,站在坝堤上也看不清楚”。
清康熙年间的三人合葬墓,墓碑信息显示为夫妻与儿子
罕见墓穴
跨明清至民国,惊现两男一女合葬
昨日,海都记者逐一查看每一座坟茔,有标记最早的为明代,但因为还有部分淹没在水中,无法确定具体年份。而最晚的是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也就是说,时间跨度近300年,从明清至民国。这30多座墓葬中,主要是清康熙至清道光年间,其中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最多,约有10多座。
这些古墓,有些还保存完好,墓碑墓体完整,花纹清晰可见,不过一些墓碑破损断裂,红砖、碎陶片四散。
从墓碑铭刻的信息看,这些墓的主人主要是周边区域人士,比如刻有“龙池”(即水库所在地的龙池村)、“崇福”(即现今龙海榜山崇福社)等。
此外,还有一穴比较特别的是三人合葬墓。三人合葬墓较为多见的是一夫两妻的“一男两女”夫妻合葬墓,不过这穴却是“两男一女”合葬。墓碑上并排写着“曾祖妣”、“曾祖考”、“祖考”。漳州文史专家郭联志称,从墓碑信息看,这是夫妻兼儿子的三人合葬,按照漳州地区习俗,合葬的大多是夫妻,像父子、兄弟间合葬的很少见,而这穴夫妻兼儿子一起合葬的更是少之又少。
风水宝地
周边逝者多葬此处,50多年前建成水库
为何水库底下保存着如此多的古墓?昨日,海都记者在水库周边走访得知,靠近水库的这座山叫“鳖仔山”,“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风水宝地,在殡葬改革前,周边的村庄都喜欢将先祖安葬在此”,村民林先生称。
建水库前,这里有一条溪涧,水从云洞岩山脉流下来,最后向西溪流去。而水库的建造历史要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大概是1964年,当时下游农田还很多,因此生产大队在此建水库,方便农业灌溉”,上述村民称。
承包水库的林老板说:“有一些墓地被后人迁走了,有些就一直保留在那里”,改革开放前,这个水库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很少大规模泄洪,“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发展,下游的农田都慢慢发展成为蓝田工业区,我那时候把水库承包下来养鱼了”。
现场勘察
专家今日查看,初判是村民墓葬群
昨日,漳州市文管部门获悉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十分重视。漳州市文物局局长张祝发称,今天将派人前往现场查看。
漳州市文保所有关负责人称,在水库底下发现这么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在漳州还是比较少见,初步判断是村民的墓葬群,而具体是否有一些是漳州历史的名人,或者需要抢救性保护,需今日将前往查看后再定。
此外,海都记者也联系漳州考古专家陈立群先生前往现场调查。(记者 苏禹成 戴江海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