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 罗勇安 徐俐敏
4月14日,福建省颇具知名度的民间收藏家谢成汉的铜像在建瓯市博物馆落成并揭幕。当日,建瓯市还发行了《谢成汉捐赠文物精品图录》。许多前来参观的市民对这位草根收藏家倾囊藏国宝、公心映千秋的善行义举,无不肃然起敬,感叹不已。
战国青铜矛、西汉王莽布币、南朝青釉小碗、唐朝开元通宝……在建瓯市博物馆展厅的谢成汉赠品展柜前,一件件藏品造型精美,或栩栩如生,或幽光沉静,让人仿佛走进历史的长空隧道。这些文物都是30多年前谢成汉无偿捐赠的。
“谢成汉仅读过两年私塾,家境贫穷,以小贩谋生。他走遍大江南北,耗尽一生心血去收藏古董文物,最后将多件文物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这种无私高尚的精神十分可贵。”上世纪80年代曾和谢成汉家人有过接触的建瓯博物馆68岁的老馆长张家说起谢成汉,连声赞叹。
翻阅1981年建瓯政协文史组整理的谢成汉事迹材料,一位平凡执着、清贫一生的老人形象在历史的云烟中渐渐还原。
1920年出生的谢成汉是建瓯城关人,少年时在光饼店当学徒。当年北辛街有两户古董商店,陈列的古董文物琳琅满目,他对此很感兴趣,便潜心学习,拜古董商为师,积累知识。久之,他有了基本的文物鉴别能力。他对文物走私流失国外极为痛心,立志要尽自己绵薄之力保护和收藏文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江浙富人逃难来到建瓯,在鼓楼前一带摆地摊贱卖字画。年轻的谢成汉将仅有的一点积蓄买了他的第一批古董字画收藏。随后,他改行挑起货郎担,干起了“铿铿磕”生意。因为许多旧货往往湮没在废铜烂铁中,谢成汉这一改行,货担里的藏品多了起来,还不乏有一些珍品。
为提高古玩知识水平,他省吃俭用,往福州、广州等处参观古董商店,并购来一些珍品,增加收藏品种。他甚至还卖掉祖屋,远走京城收购古物。
走遍大江南北,耗尽一生心血,谢成汉收藏了3000多件古今中外文物,有上自周秦下至明清的古钱币近百种,战国以来各朝代的陶瓷、铜器、雕塑、古玩把件,4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币、铜币、纸币,林则徐、翁同龢、陈宝琛等名家字画。
新中国成立之后,谢成汉开始思考这些藏品的归宿,他决定把所有藏品全部无偿捐给国家。这一义举得到赞扬和嘉奖。一时间,谢成汉从默默无闻的“铿铿磕”,成了建瓯民间文物收藏家。1983年,谢成汉因病去世。家属遵照他生前遗言,将全部收藏品无偿捐赠给省、县博物馆珍藏。如今,在省博物院有466件(套)他捐献的收藏品,其中419件为珍贵文物、一般文物47件;在建瓯博物馆有111件(套)收藏品,其中53件珍贵文物、一般文物58件。
原省博物馆馆长陈存洗回忆说,1984年12月26日他到建瓯接收谢成汉捐赠的文物时,很是震惊,谢成汉家徒四壁,房屋破旧得甚至比不上建瓯的普通人家,而为了清点他所收藏的文物,工作人员却耗费了近两天的时间。“若是谢成汉想要过好的生活,他只要卖掉手上的几套邮票便可换一套房。可是他没有,这是怎样的坚持,让他在清贫中仍然坚守着这份信仰!”
据文物专家评估,谢成汉捐赠给省博物院、建瓯博物馆的文物的价值,保守估计也有几千万元,这还不包括他捐给中国博物馆的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