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一名游客正在碗窑村拍照。
东南网宁德4月26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看惯了城市中密密麻麻地钢筋水泥高楼大厦,许多人常常怀念乡下那砖墙瓦房或土墙茅舍。可是,你曾听说过有用吃饭的土碗建造的房屋吗?
近日,记者采访发现,在宁德市的飞鸾镇,就有这样一个用烧制的土碗作为墙体材料建造房屋的村庄。这里的房屋十分别致,圆圆的土碗一层层一排排地垒起来,形成房屋墙体。圆弧形相连的碗面连绵不断组成的墙体,使看惯了平平整整墙面的人感到一种别致,一种艺术,一种别样的生活情趣。
据当地村民介绍,该村取名碗窑,是因当地有着生产各种陶瓷的历史。由于制碗需要大量的碗胚(当地称为“碗盒”),碗胚制碗烧两三趟后,就废弃不用了,堆积如山的碗胚丢弃了又可惜,烧过的胚子又不好重新利用,于是村民就地取材用来做墙体材料。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夏天比较凉快。”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这种材料不仅看着美观,而且透气。当时许多人家在建造房屋时,普遍采用这种材料,代代相传,就成为现在民居的一个特色。
如今的碗窑村,诸多现代的小洋房取代大部分碗盒房。不过细微之处,仍然能看到碗盒妙用的经典遗迹。记者就在碗窑村外窑的一处旧宅院大门外看到,剥落的墙体上露出整整齐齐叠砌的碗盒。
有意思的是,这个位于闽东北的村庄,村民讲的方言却是闽南话。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早在明代,一些闽南移民便落脚于高岭土存量丰富的宁德蕉城碗窑村一带,开始以制碗为业。在碗窑这片土壤上,他们生生不息、辛勤劳作。
在当时,闽东海运交通极为便利。而碗窑村地理位置极佳,东临天然良港——三都澳不足5公里。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朝廷开放三都澳为对外贸易港口,次年,正式设立海关。碗窑瓷器正是通过这一途径漂洋过海。
从蕉城到飞鸾,从飞鸾到三都,徜徉于碗窑,听着不同于当地方言的闽南语,令人不由得对碗窑与闽南的渊源浮想联翩。碗窑先民不仅造就瓷业发展,而且留存下特有的建筑文化瑰宝。
图为以碗代砖建造的民居。
图为以碗代砖建造的民居。
图为碗窑村民居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