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澳大利亚频道 >  中华文化
72载,梅葆玖的京剧弘扬传承路
分享到:
2016-04-28 15:29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艺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记者 张漫子 梁天韵 钟雅)这两天的北京京剧院,肃穆安宁。梅葆玖先生生前的亲朋、挚友及学生身着素服,前来送别。无人多语,只有飘荡的京韵声声。

那是梅葆玖先生生前最爱的京剧唱段《梨花颂》: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长恨一曲千古迷,长恨一曲千古思。

梅葆玖先生的名字注定要与京剧写在一起。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的幼子,他是梅家血脉中唯一一个梅派京剧的继承者。他将生命中的72年奉献给了京剧艺术的继承、求变、弘扬与传承。

继承中创新

他像继承血脉一样继承父亲的艺术。梅派艺术的雍容华贵,是梅兰芳在京剧改革实践过程中反复雕琢、内化出来的,有些是深入骨子里的东西,后人很难完整传承。为这,梅葆玖下了一番功夫,不论是技艺,还是艺心。

精湛技艺离不开精益求精的锻造与锤炼。20世纪40年代,十几岁的梅葆玖在家常听父亲的唱片,一听就是一下午。尤其喜欢听《太真外传》《天女散花》,而且边听边学边唱。梅兰芳得知后,把自己的唱片通通收起来,告诉他先别急着唱戏,学戏必须打好基础。

为锤炼基本功,梅兰芳特地为梅葆玖请来了开蒙老师王幼卿和茹富兰,叮嘱他必须好好学《雅观楼》,拉身段。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梅葆玖视唱腔、步法、身段、舞蹈等基本功为根本,反复练习,直到老师点头为止。

梅兰芳曾说,“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因此,保持原汁原味很重要:尖团字,四功五法,一个都不能错。里面诸多程式,必须规规矩矩去完成。梅葆玖守住了梅派之魂:“移步不换形,京剧本体,一点都不去动。”因为只有继承做到位,才敢去创新。

终于,在跟随父亲合演过《牡丹亭·游园惊梦》《雷峰塔·断桥》之后,有人开始说,旦角的神韵已融入他的血液里。

艺心须修养

继承背后,远不止于技艺。京剧讲究写意,无需舞台背景,单凭表演动作、程式身段、唱念组合,就应为观众带去身临其境的全面感受。

梅葆玖常说,京剧的魂不能丢。“魂”的背后,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每一个戏都有中国历史的背景,每一种唱腔都是中国文化底蕴的表现。梅兰芳为梅葆玖说戏《天女散花》时,曾说“天女的手势不能胡比划。每一个手势都是一个佛教故事。”

艺术是共通的。教会学校出身的梅葆玖,爱吃西餐,还喜欢古典音乐、歌剧、芭蕾、电影,甚至对流行音乐也感兴趣,他说这些都得益于父亲给他的开放式教育。梅兰芳多次叮咛他,传统艺术必须通,西洋文化也要懂。

唱戏不仅要“唱”,更要“演”,这需要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有深刻体悟。“唱戏一定要有文化,没文化肯定唱不好戏。”梅葆玖对弟子讲,父亲也曾有许多爱好:诗词、绘画、音乐、书法,他样样都通,并将这些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的尝试,当作磨练艺术修养的途径和办法。

文艺界评说,在京剧艺术传承上,梅葆玖复兴了一种审美:谦和、优雅。没有激烈的悲情与炫技的演绎,风格圆融随意、波澜不惊,在暗香浮动中流露出骨子里的坚持与韵味。

听过梅先生唱戏的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也感慨:多年追求而尚未抵达的意蕴,被梅家演绎到极致。

弘扬与传承

一生为戏,传艺一生。他对京剧艺术传承与弘扬还有很多念想。

梅葆玖主张充分传承传统艺术,但不拘泥于形式。他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把新媒体和梅派艺术结合起来,“好的弘扬,既要面向世界,也不忽视国内视角。”

梅兰芳改良求变、兼收并蓄的风格影响了梅葆玖。《梅兰霓裳》中,梅葆玖加入了一块48英寸的LED屏,用动漫、3D等形式,让京剧场景在三维虚拟景象中重现。

“梅派精神和京剧非常一致,京剧的博大在于它的兼容并包。”弟子马少敏回忆,梅葆玖鼓励他们学到精华和精粹之后,不要把自己裹住,迈不开步,要有探索的精神。

11年前,16岁的魏丽清在一个饭局上见到了71岁的梅葆玖。身为高中生的他告诉梅先生,今年学校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叫《京剧艺术》,先生听后很是兴奋。“得给孩子一个爱上京剧的机会。”他建议,小学最好也开京剧课。

成年观众的培养也是一样。趁2014年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之际,梅葆玖先生从梅家发源地江苏泰州启程,携弟子沿着梅兰芳足迹重现经典。他说:“再好的音乐,也不能缺少好的耳朵。”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京剧艺术后继有人”是梅葆玖先生一生心心念念的事,他希望中国戏校、北京戏校可以请老艺术家回校,帮年轻人拔高技艺,与下一代从艺者聊艺术谈文化。

传统艺术的恪守传承也体现在梅家做人的修为上。在弟子的教育上,梅葆玖先生格外注重徒弟的品性。

“你们要把国粹中蕴涵的仁、义、孝,及中国传统的魅力弘扬出去。”这是他晚年多次在弟子面前提及的心愿。

在弟子们看来,梅葆玖先生没有像京剧大师梅兰芳一样,在京戏最繁荣的时代创造经典,却在时代的变迁中维护着传统文化应有的尊严。

“世间再无玖爷,火种却未熄灭。”一名京剧爱好者说。

热点新闻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