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南网首页
您所在的位置: 澳大利亚频道 >  生活服务
新西兰华裔二代:在夹缝中寻找文化身份认同
分享到:
2016-05-25 11:2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黄艺

图为2016年“中国寻根之旅—相约北京”冬令营新西兰华裔学习中国书法。(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日前,据新西兰《先驱报》报道,新西兰华裔新移民在文化夹层中难以自我定位,特别是对于那些从小随着父母赴新西兰的华二代身份认同的困惑尤为明显。随着华人移民海外方兴未艾,华人二代的成长问题逐渐凸显,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身份定位无疑是他们所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

文化特质在淡化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新西兰,想要在文化与身份的标尺上准确地标注自己,对于华二代而言并不容易。如何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是每一个海外华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据新西兰《先驱报》报道,就读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通讯专业的安安表达了对身份认同的困惑。从小随父母移民的她,面临着“双重文化融合”问题:是继承中国传统价值观,还是成为与新西兰伙伴一样的人。“最简单就是,我的午餐饭盒里面装着的是豆沙包或者炒饭,而我的新西兰小伙伴们吃的是三明治。”安安说。

“随着在国外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与生俱来的中国文化特性淡化是不可避免的。”17岁入读新西兰高中的华裔二代周柏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新西兰生活14年,需要平衡骨子里接受的中国文化与长期生活形成的新西兰思考方式。”而对于在新西兰本土出生的华二代,周柏认为,在新西兰出生的华二代甚至不会中文,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更弱。

其实,中国文化特性的淡化,对于旅居海外的华二代是常态。新西兰之外的其他国家也是这样,14岁离开中国在美国生活的华二代章瑞秋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回顾17年的旅美生活,我有20%的中国特性,而有80%的美国式思维。”长期的海外生活稀释了中国文化特性,而对于在美国出生正在上大学的堂弟,她直言“中文不太行”。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陈奕平认为,西方文化从家庭教育方式、价值观取向和当地风俗习惯等方面影响着华人后代,不同年龄段的华人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一般在海外接受中学阶段教育的孩子受影响更大。

文化教育步履艰

“身份认同包括政治法律认同与文化心理认同。对于从小移民国外的华二代,我们需要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对于出生便是新西兰国籍的华二代而言,我们更多期待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员费昇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华裔二代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家庭环境与社会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

华文教育资源的稀缺,导致华二代文化认同的环境先天不足。费昇表示,“新西兰社会对华文教育资源的供给非常有限,专门从事华文教育的师资力量很少,且得不到鼓励。华人主要集中在奥克兰,地广人稀的新西兰(除了奥克兰以外)华文教育质量堪忧。大多数华文教师为自愿担任,单纯的志愿服务去推动华二代学习中国文化可谓举步维艰。”

据悉,2015年新西兰共有260所学校开设了中文普通话课程,其中小学178所,中学82所。然而,仅有60所高中拥有本校的中文教学资源,其余学校则通过函授课程等方式,为选修普通话课程的学生安排学习。

与此同时,新西兰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市场发展影响着华二代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视程度。费昇表示,“对于新西兰国内市场而言,汉语并不是必备的语言技能,加之华裔二代普遍不喜欢主动了解历史,因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较弱。”据报道,2015年新西兰统计局“广泛使用语言”排名中汉语为第6名,次于英语、毛利语、萨摩亚语和印地语等,成为“小语种”。

在社会文化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家庭环境对华二代的族裔文化认同塑造显得尤为关键。个别情况下,部分父母并不重视对子女的中国文化教育,对子女的族裔身份认识、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等问题,都抱着可有可无态度。对于部分极端的父母,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子女教育之上,在家从不说中文,和中文报刊书籍影视等绝缘,也会造成华二代对中国文化的淡漠。

有分析指出,华人移民海外后,基于在居住国的生活经验,华二代对族裔的身份认同与归属会产生许多复杂、微妙的变化,对族裔身份认知与中国文化的归属感,往往也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

“寻根”需循序渐进

融入主流社会还是保留文化特性,鲜有华二代能够在两种文化中游刃有余,大多在文化的夹缝中陷入“不中不西”的境地。华裔父母既希望孩子保留中国文化特性知书达理,又希望孩子能够轻松洒脱地与西方社会打成一片,这本身就是很难兼顾的。

近年来,对祖(籍)国的文化寻根热激发着华二代身上的文化基因,通过对祖(籍)国的零距离接触,切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今年1月,来自新西兰的39名华裔青少年参加了为期10天的“中国寻根之旅—相约北京”冬令营活动。据报道,新西兰开设“寻根兴趣班”,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学习书法、刺绣、武术、古琴及茶道,通过文艺展示去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面对稀缺的中国文化教育资源,单凭华人社区的自发组织不能满足华裔需求。费昇表示,“中国与新西兰的关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得到深化,新西兰的多元文化建设应该更加关注对中国文化的扶持,而不仅仅是对本土毛利文化的尊重。”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华二代频现“被中文”现象,当了解文化成为一种负担,华裔父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反而物极必反。新西兰惠灵顿新华人联谊会会长宋琦分享教育经历说,每周去中文学校补习和在家强制说中文的教育方式,并没有给生在新西兰的儿子带来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杨 宁 赵家坤)

热点新闻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闽)字1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 许可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0591-87921115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