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vonne和华人学生。(新西兰《中文先驱报》)
中国侨网7月4日电 据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报道,“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但有一天,风波突起,忧虑烦恼都到了。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年龄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相信很多中国父母都听过这首《小小少年》:当年哼着小曲述说自己青春烦恼的少男少女,都已经为人父母,并且,他们的孩子也到了“烦恼增加了”的年纪。
与父母不同的是,在新西兰出生成长的华裔青少年,所面临的烦恼却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他们有着同龄人特有的青春烦恼,同时也有因为西式的教育环境和中式的家庭环境冲突而产生的“移民二代”的特殊烦恼。但由于父母一辈多秉持着传统的中国理念,这些ABC少年们苦恼于有烦恼也难以和父母沟通。而父母看着孩子一天天叛逆或者面临困难,也总感觉无计可施。如何解决这些背景特殊的新西兰青少年的问题呢?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新西兰青少年问题解决专家、MIOMO的创始人Yvonne Godfrey女士。
谈及为何会创办MIOMO,来帮助新西兰的青少年,Yvonne讲起了一段往事:她有两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在青春期产生了让她头痛不已的叛逆,她花费了很多心血才带领女儿走出叛逆期。但她发现,其实青少年的问题还远不止叛逆,对未来茫然、没有理想、或者有理想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这些问题都开始困扰这些刚刚脱离快乐童年的小大人。
Yvonne在创办MIOMO前,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她深深地感觉到在世界各地,都有少年们的烦恼,都有茫然不知所措的父母,而新西兰又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见过诸多青少年教育案例的Yvonne最终决定在新西兰创办一个与众不同的项目,利用自己的丰富的经验和循循善诱的教导,不仅教给青少年如何树立自己最初的人生目标,走出青春迷茫,更是会教给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父母。
在本次采访中,Yvonne特别提出了几个华人青少年面对的问题:中国式家长作为移民一代,很多仍保持着传统的华人教育的思想,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中西混合”的青春期孩子的烦恼,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无计可施。“很多中国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多学点“实惠”的东西,比如绘画、乐器,或者多上些补习班,但却忽视了孩子人格上引导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决定一个人一生中最关键的因素。华人孩子在青少年时期遇到了烦恼,但苦于和父母已有文化的隔阂,再加上青春叛逆期对父母的有意疏远,往往更不愿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而我非常愿意做他们之间的使者,帮助孩子疏导情绪,以更加贴近新西兰的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我也愿意帮助父母更加理解西方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谈及对华人孩子的引导,Yvonne颇有一番深刻的感受 ,并举了几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一:Gary,17岁,随父母移民新西兰3年
Gary在中国的时候是一个开朗聪明的少年:英语成绩拔尖,和同学们的关系也非常不错。但随父母来到新西兰后,Gary却沮丧地发现,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曾经引以为傲的英语水平根本不够用,虽然KIWI同学比较友善,但却很难和他们成为像国内小伙伴那样知心的朋友。种种问题,让正值青春敏感期的Gary变得不再自信,心里的苦闷又无处诉说;刚来新西兰的父母也处于适应期,显然很难真正帮他解决问题,而国内的伙伴在忙着中考,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他谈心。看着心事重重的儿子,母亲Annie心中不免有些着急,最终决定借助Yvonne创办的MIOMO课程,作为一个积极的外力,帮助儿子度过这个难熬的适应期。
Gary:“妈妈很惊讶我如何短短时间内重拾了信心,其实是在MIOMO,老师让大家上台逐一演讲,可以说这是即兴发挥,没想到我表现的竟然还不错,连我自己都难以想像,原来我比自己想像中的优秀得多,我特别开心,觉得自己真的还挺棒的,呵呵。而且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些课程,比如时间管理,现在我学习感觉效率高了不少,当然,我也理解了一些KIWI文化,并且也交到了很多新朋友,现在我们每天都在Facebook上联系,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了。对将来,我也感到很有信心。”
案例二:Danny,17岁,3岁随父母移民新西兰
作为一个在新西兰长大的华裔少年,Danny在别人眼里是一个点子多、知识广的“好孩子”。他的父母也认为孩子很优秀,但作为华人,父母总觉得他或许可以做得更好、更棒。比如,一看到Danny在屋子里玩游戏,妈妈Maggie就会劝孩子“有那些玩耍的时间,为何不多用在学习上呢?”类似小矛盾总在“中式家长”和“西式少年”的生活中上演,家长和孩子都苦于对方不够理解自己,亲子关系虽然良好,但小摩擦也不少。
“我很希望自己能多一些机会了解自己的孩子。虽然我是传统的中国人,但我觉得作为家长应该多学习如何和孩子相处,引导孩子人格健全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Danny和我说想参加这个青少年培训,并且家长也能参与其中的时候,我是很支持的。”谈及MIOMO的家长会,Maggie觉得收获很大,“通过这个渠道,我更加理解自己的儿子了,并且孩子回来后,也懂事了很多。我曾经叫他teenager,但他现在会纠正我,他是一个young adult。这是他意识的转换,也是我该转变意识的时候了。孩子长大了,我不应该再当他是个小孩了,尊重孩子并且理解他,现在我们和儿子相处得更好了。Yvonne真的帮了我们不少忙。”
Danny:“MIOMO上课的地方离我家很远,我要早上坐7点的公交车出门,晚上9点才能到家。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我真的挺喜欢去的。现在我和父母的关系和谐了很多,感觉自己也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呵呵,我觉得我是个大人了。”
采访结束的时候,Yvonne问记者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家?”这个问题,我倒真没有仔细想过。Yvonne笑着说:“家是一个让所有成员都感到温暖、舒适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展示出最真实的自己,可以感到彻底的放松。这需要家庭成员都要互相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在家的时候,孩子是一条生活在鱼缸里的大鱼,而走入社会,他们又变成了一条生活在大河中的小鱼。这是有很大反差的,我也希望帮助所有的家长,包括华裔家长们,能够和孩子共同度过这敏感的转变期。我写过一本书《Parenting Yadults(young adult)》,告诉家长如何面对小大人们的烦恼,我也希望这能够让亲子间更加明白彼此的想法。”
“小小少年,很多烦恼”,但作为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面对这些烦恼,确实是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一课: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孩子的现在,更关系到孩子的将来。毕竟,对于华裔父母和“中西合并”的孩子,理解彼此是家庭和睦最重要的因素。(李懿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