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水质双月考核制度实施,水质排名向社会公开;水质保持好的将得到更多补偿资金,水质变差的将受到相应惩罚
5-6月地表水水质:福清最差
东南网8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通讯员 曾咏发) 水质好不好,比比才知道。省环保厅5-6月对全省上百个断面水质监测显示,67个县(市、区)地表水水质排名中,倒数10名分别为:福清市、石狮市、晋江市、南平延平区、连江县、泉州泉港区、武平县、龙岩新罗区、长泰县、漳浦县。福清市得分最低,排名最后,水质最差。
什么原因拖了水质后腿?环保专家介绍,畜禽养殖污染是罪魁祸首。
据了解,一头猪产生的废水相当于7个人产生的污水。我省部分地区畜禽养殖污染严重,仍存在众多小而散的养殖户,大量养殖废水几乎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导致水质COD、氨氮超标。如福清市、延平区、新罗区、武平县等地的主要污染源就是畜禽养殖污染。“福清迳江河迳江桥断面2015年至今的6次监测,均为劣Ⅴ类水。”环保专家说。
影响水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域周边地区生活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率低,生活污水直排水体,生活垃圾随意倾倒,如泉港区、漳浦县、长泰县等地受生活垃圾、污水影响,水体发黑发臭。
“和以往的考核相比,如今的水质考核机制更严格、更精准、更全面。”专家介绍,根据省政府2月出台的《地表水水质考核办法(试行)》,考核涵盖全省所有县(市、区)流域的交界断面,改变过去只考核水环境功能类别的做法,综合考核水质现状类别和指标变化情况。“过去水质只要达到水环境功能类别要求,Ⅰ-Ⅱ类优质水和Ⅲ类水考核结果没有区别。新办法明确,根据水质类别分档,水质越好,得分越高。”
据介绍,新考核办法有利于流域上下游地区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水环境质量。流域上游水质好的地区,由于考核目标提高了,想得分只能继续保持Ⅰ-Ⅱ类优质水;流域下游水质差的地区,由于Ⅲ类以下水质普遍得分较低,所以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污染物浓度、提升水质类别来争取高分。
“流域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坏。”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考核办法,今后对各县(市、区)实施水质双月考核制度并向社会公开。环境保护好、水质保持好的上游地区将得到更多流域补偿资金;水质不达标且持续恶化的,则少予或不予补偿;连续三次考核得分排名在最后三名且水质下降的断面,约谈所在县(市、区)领导;年度水质类别未达考核目标的断面,当地将面临限批处罚。
省环保厅负责人表示,为强化党政同责,我省将各小流域污染整治情况纳入年度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同时,加强执法,环保厅联合公安厅开展“清水蓝天”专项行动,对全省小流域范围内的各类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等进行全面排查,严厉打击。
记者手记>>>
倒逼的力量
空气、水是百姓最关注的环境问题。继每月公布“气质”排名之后,水质排名将每两月公布一次。环境信息公开力度越来越大,既满足了百姓知情权,也给地方政府念了“紧箍咒”。
诚然,在全国,福建的水质一直为优,达标率超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30个百分点,但是,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没有陶醉在“成绩册”中,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薄弱之处。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底线——正是有了这种环保情怀,一系列政策和整治计划密集出台,全社会也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一股绿色正能量。
知耻而后勇。排名对靠后的地区是压力,更是动力。只要地方党委政府下决心、出实招,就会摆脱“环保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的尴尬局面,让绿色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位。村前屋后的溪流会更清澈,记忆中的乡愁会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