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考瑞大学澳大利亚听力中心(摄影 刘婧嫣)
在麦考瑞大学的澳大利亚听力中心大楼里,麦克曼教授带着我们兜兜转转,进入到“世界上最安静的房间”——南半球唯一一间消音室。这个被数百块锲形海绵包围而成的密封空间极度安静,听不到任何回声。对于初次进入消音室的人来说,会略感不适。据麦克曼介绍,消音室用于听力诊断研究,在高度管控的环境下,模拟真实的听力条件,进行听力检测以及助听评估。
麦克曼教授讲解消音室工作原理(摄影 刘婧嫣)
声音是感知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对普通人而言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而声音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陌生而小众的研究领域,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听力学系的凯瑟琳·麦克曼教授在这一领域深耕已经二十余年。
热衷帮助听障患者
澳大利亚的听力学发展在教育、科研和临床各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6年,凯瑟琳·麦克曼成为一名临床听力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工作,目前她已是澳大利亚听力学领域的领先人物。麦克曼身兼多职,她是麦考瑞大学语言学系听力学主任、听力教育应用研究主任,也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听力转换科研小组——听力合作研究中心的资深科学家以及项目领头人,同时还担任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卓越中心、认知及其障碍研究中心的副调查员。她还为世界卫生组织将于2020年3月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开发证据基础。
麦克曼接受人民网专访(摄影 刘婧嫣)
近些年,麦克曼的临床研究重点旨在更好地理解听力认知与听力损失之间的关系,测量听力设备以及听力培训所带来的益处。她致力于为临床医生提供改进工具,以区分由听觉中断或认知限制引起的语音感知问题。麦克曼称,虽然听力学是一个狭小的研究领域,但她非常享受帮助患者、和患者一起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这也是她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当我帮助一些听力障碍人士,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取声音,当他们回家后,不再因为无法沟通而感到疲惫时,那种感觉很好,”麦克曼笑着说。
助力中国听力学发展
麦克曼第一次去中国是2005年,帮助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建立首个听力学项目。麦克曼称,当时中国的听力学刚刚起步,麦考瑞大学是为中国提供帮助的关键海外院校之一。自那时起,两校在听力学方面的合作项目逐渐增多。此外,他们还与吉林大学、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四川大学等院校和机构发展研究合作。麦克曼表示,两国合作仍处于早期阶段,他们在积极联系一些与本校已建立合作关系、但未进入听力学领域的中国伙伴,希望帮助他们发展听力学项目,培养高质量的听力学家。
麦克曼到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除了致力于研究,麦克曼还担任听力学专业教授。她说:“学生是未来听力学研究领域的领路者。我们必须将研究发现带入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学习最新的科技以及帮助患者的最佳途径。”她的学生中不乏中国人,她希望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助力中国的听力学发展。让她记忆深刻的是一位在麦考瑞大学完成了听力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中国女学生,现已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听力学方面的带头人。
麦克曼强调了两国合作的必要性。目前澳大利亚听力学面临一个挑战是,澳大利亚拥有越来越多讲中文等声调语言的人群,而现有的人工耳蜗无法应用于此类患者。如果能够和中国的医院及科研工作者合作共同开发并测试针对声调语言人群使用的人工耳蜗编码方法,那么澳大利亚所面临的困境也迎刃而解。此外,澳大利亚和中国类似,人口分布扩散于广大国土之上,因此设计远程听力护理途径对两国而言都极为重要。
听力学发展任重道远
麦克曼称,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发展变化巨大。人们通过科技联系得更加紧密,数据平台的研发也处于领先。在听力学领域,中国医生表现出极高的诊断能力,善用科技对不同病症迅速做出判断。而在这样的快速发展中,她认为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从未改变。
麦克曼认为,中国的听力学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目前已涌现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她称,在进行听力学研究时,将高质量的研究项目与教育项目相结合非常必要,她肯定了中国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优势。“在中国,学校和医院关系紧密,许多高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从而可以在学校里开展教育项目,同时在医院开发临床项目。”
麦克曼教授展示听力诊断操作(摄影 刘婧嫣)
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健康问题迫在眉睫。麦克曼表示,在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面临听力障碍问题,而这其中仅有少部分人群会进行听力检查和佩戴听力设备。她发现,近些年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听力疾病,但普通人群包括老年人对听力问题的重视度依然较低。据第二次中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现有听力障碍残疾人2780万,其中成人及老年人听力障碍残疾超过2000万,老年性耳聋发病率高达60%左右。
麦克曼深感听力学发展任重道远,不仅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投入这个领域,提高民众的健康意识尤为重要。她说,中澳听力学领域将继续携手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