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4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李珂)当企业面临资金屏障时,专利权质押贷款不失为一条不错的融资渠道。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2015年全国专利质押融资金额及服务项目数均进入全国前十名的七个省(区市)名单,福建榜上有名。
这是一个可喜的成绩。根据省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去年,全省专利权质押贷款额再创历史新高,共有161家企业以专利权质押方式获金融机构贷款,质押专利593件,质押金额23.2亿元,同比增长65.2%;67家中小企业获省财政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总额高达1275.7万元,同比增长233.3%。
业内专家指出,专利权质押贷款涉及企业、银行、评估机构等多方主体,在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健全的背景下,福建探索有效工作模式,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机制,解决了面临的一些操作难题,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已呈现常态化、规模化发展态势。
黏合企业与银行
“去年,我们以2项防蓝光技术专利权获得190万元的质押贷款,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奥特路(漳州)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晓彤告诉记者,金融机构对企业专利产品的认可,也有效提高了产品知名度,相关产品销量攀升,目前月均出口创汇20万美元。
奥特路专门研发生产防蓝光技术产品,这个专业领域产品更新快,研发投入大,公司现金流非常紧缺。吴晓彤说,专利质押贷款涉及企业、银行、评估机构等多方主体,以前觉得程序复杂、门槛高,贷款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市、区科技、知识产权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力宣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向企业征集需求,开展银企对接,让企业申请贷款积极性倍增。
近年来,漳州知识产权部门与银监局、人行联合出台政策,鼓励各商业银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漳州4年来有74家企业获得专利权质押贷款共16.83亿元,连续第三年居全省首位。
漳州市知识产权局局长吴义添认为,专利权质押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提供了重要途径,知识产权部门推动这项工作,需着力黏合金融机构、企业、专利评估机构,开展需求对接,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省知识产权局负责人介绍,该局与省中行、建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目前,已推动16家银行开展专利权质押贷款业务。各设区市知识产权局也与当地银行建立政银协作机制,加强政策宣讲和业务介绍等服务,去年促成100余家企业与金融机构成功对接。
贴息四两拨千斤
设立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中小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也是我省的创新举措。去年,全省67家中小企业偿还专利权质押贷款金额6.0亿元,省专利权质押贷款专项贴息资金高达1275.7万元,同比增长233.3%。
“我们希望让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省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说,贴息办法实施后,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积极性和需求逐年增长,发挥了财政贴息资金的放大效应,促进了企业专利的转化运用。
位于德化的佳美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工艺陶瓷的出口创汇企业。2014年,公司以发明的3件专利技术,成功向农行德化县支行申请到质押贷款2500万元,去年偿还贷款后获得省财政贴息50万元。
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黄诗福说,公司近两年加大工业设计和设备改造力度,专利权质押贷款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政府还为企业的利息埋单,公司拿到的贴息,又投入到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方面,促进了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据悉,目前,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龙岩等6个设区市已经出台了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政策。泉州市知识产权局综合科科长吴贤德介绍,在省、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政策的激励下,去年,泉州市专利权获得质押贷款金额同比增长近7倍。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省专利权质押贷款贴息惠及的67家企业涉及专利项目232项,相关贴息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9.797亿元、利润1.9亿元、纳税2.747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7.6%、46.2%、80.7%。
探索风险共担机制
对于专利的评估,企业和银行之间还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企业而言,这些专利在行业内都很值钱;对于银行来说,考虑的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与有形资产有很大区别。专利只有实现了才有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话,银行就会担忧变现的风险。”交通银行漳州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主任杨瑞林说,目前专利权的流转还有较大难度,如果企业到期不能归还贷款,专利转让又遇到麻烦,那么一纸专利证书就无异于“画饼”,为银行机构埋下不良贷款风险。
“银行要帮助企业克服困难,但同为企业的银行也要考虑自身的风险。”他建议,专利权质押贷款应该加快建立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
在这方面,我省已经展开了探索和尝试。去年6月,省知识产权局与省财政厅联合出台《福建省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省财政设立1000万元专利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与小微企业助保金共同组成专利风险补偿基金池,用于补偿合作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助保贷业务过程中产生的贷款本息损失。
评估机构是专利质押贷款的主体之一。有专家认为,专利评估机构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对专利的估值风险,特别是对市场控制风险的评估水平还不高。这成为目前银行对企业难以产生信任的主因。另外,我国交易平台还不完善、交易法规还不健全,专利权的交易、质权的实现比较困难,这也危及了金融机构的利益。
在此背景下,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中介体系,成为专利权评估业务拓展的一大方向。省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负责人介绍,为了及时为企业专利权质押评估提供有效服务,该局与省资产评估协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完善知识产权评估团队和人才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培育出26家具有知识产权评估服务能力的评估机构和50多名知识产权评估师,并已连续2年安排专项经费开展专利价值分析研究,为专利运营企业开展专利权质物处置业务提供服务,保障金融机构对质权的实现。
这位负责人介绍,省知识产权局还着手加强与国家专利技术(福建)展示交易中心的合作,探索通过开展专利技术网上和现场拍卖业务,建立质押专利流转处置机制,解决金融机构质押专利变现难题。目前,我省已初步组建专利权金融服务无形资产评估、运营、保险、信息、法律等5个专业服务团队。
记者手记>>>
专利权质押融资须补齐配套缺失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企业毫无疑问是主力军。但当前,各地中小微科技型企业都不同程度遇到研发能力薄弱、创新资金不足、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面对发展新格局,政府该如何强化创新支撑,最大程度解除企业后顾之忧?
推进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的有效融合,无疑是一把“金钥匙”。它有助于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环境,有助于通过增值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扩散技术创新成果,促进创新资源良性循环,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一连串的举措显示,2015年,我省各级专利主管部门是“蛮拼的”。省一级推出政策引领,地方层面多有配套,有的出台了地方政策,有的设立高额贴息或风险补偿,有的加强服务体系的搭建,采取了很多办法。
当然,和全国一样,对比专利申请量和总体信贷规模,专利权质押贷款仍然只是一个“小众”行为。评估难、变现难仍是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无形资产质押融资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使得银行很难真正放开手脚。专家指出,让专利权质押贷款从“小众”变为“大众”,仍须出台操作性更强的配套措施、实施细则,比如,完善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评估体系、流转变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金融、财政、银监、保监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建立工作协调机制,为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创新提供配套的融资环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