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神赵子龙》第二集中,柳慎觉得那日河边老者就是师叔李全,他打听清楚老者家的住址,便和赵子龙提着好酒上门拜访。李全之女李飞燕一看到他们就拿起棍子要赶他们离开,此时李全打猎回家,直接上前就要大打出手,幸亏柳慎及时捧出好酒才免了一场恶战。赵子龙和柳慎称欲拜师学艺,李全却不想与他们相认,还讽刺赵子龙说:“你呀该上京城,去考取功名……”看到这儿,不禁要问了,这进京赶考的事儿李全能帮赵子龙做到吗?
答案是不能,因为东汉末年还没科举制度呢。接下来咱说说自古选拔人才的制度吧。
我国古代,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战国时期还出现了“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
汉高祖刘邦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具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察举制”先河。汉代察举制度,严格地说是从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开始,他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汉代之后是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是当时重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时期的察举制,仍以举荐为中心环节。
所以,处在这个时期的赵子龙想当官得举荐,而不是进京赶考。李全建议赵子龙赴京赶考,套用的是科举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
要参加科举考试才是要进京的,李全让当时生活在东汉末年的赵子龙进京,不是考试,是穿越啊。